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广西,位于华夏南疆,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回溯上古,百越族在此聚居,开启了广西饮食的滥觞。彼时,人们依山水之便,渔猎采集,以稻米为基,佐以山珍河鲜。
《逸周书・王会解》有载:“正南瓯邓、桂国…… 请令以珠玑、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可见彼时广西物产丰饶,为饮食提供了天然素材。
这些食材经简单烹制,初绽滋味,虽古朴却饱含生存智慧,奠定广西饮食以鲜、野为本的基调。
岁月悠悠,秦汉以降,中原文化如涓涓细流汇入八桂大地。随着灵渠的开通,商贸往来频繁,饮食亦相互交融。
一方面,先进的农耕技术引入,水稻种植更为精细,米制品花样翻新,米粉渐成街头巷尾的寻常美味。另一方面,烹饪技法得传,煎、炒、烹、炸丰富了味觉维度。
唐宋诗词中,虽鲜少专咏广西饮食,然文人墨客往来,如柳宗元左迁柳州,其诗文中提及当地风土,侧面反映饮食与中原差异渐显,酸笋、柚子等物初登文化雅堂,以独特风味,撩动异乡人心弦。
至近代,广西在时代浪潮中跌宕前行,饮食文化愈发多元包容。沿海地区,受岭南粤菜影响,海鲜烹饪精致细腻,清蒸白灼尽显食材本味,又融入本地香辛调料,去腥增香,别具一格。
内陆山区,少数民族饮食大放异彩,壮族的五色糯米饭,以植物汁液染色,寓意吉祥,软糯香甜间是对自然的尊崇;瑶族的油茶,以热油爆炒茶叶、花生等物,加水煮成浓汤,驱寒解乏,一碗入腹,暖彻身心,尽显民族风情。
各地美食汇聚,恰似八桂大地的民族和谐共融之歌,不同风味在烟火升腾间交织碰撞,奏响饮食华章。
今时今日,广西饮食文化走向四方。桂林米粉店开遍全国,老友粉以热辣豪爽慰藉游子味蕾,螺蛳粉更是凭独特“臭”味,逆袭出圈,成网红爆款。
这一碗碗粉,承载历史底蕴,凝聚人文情愫,让世人得以透过舌尖,品味广西的山川湖海、往昔今朝,感受这片土地饮食文化的磅礴生命力,仿若能听闻历史的跫音,在岁月长河中悠悠回荡,绵绵不绝。
今天,要跟诸位聊聊广西的特产,过年回家,哪些“广西特产”是必带品?当地人推荐10种,好吃不贵。
1:永福罗汉果。相传,早在明朝崇祯年间,永宁州知州马光在竹鸟寺中偶得此果,僧人以之煮茶相待。此后,罗汉果便逐渐为世人所知,成为当地山民煮茶饮用的佳品。永福县,这个被誉为“中国罗汉果之乡”的地方,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罗汉果。
罗汉果的果实呈椭圆形或近圆形,新鲜的果皮黄绿色,上面覆盖着一层细腻的短柔毛,果瓤海绵状,黄白色,而干果则色泽更为深沉,有弹性,碰撞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其果肉雪白细脆,甜酸可口,汁液微香,令人回味无穷。
需取一个罗汉果,掰开取出果芯(果壳同样有效),放入杯中,用80℃的热水冲泡,四五分钟后,一杯清甜可口的罗汉果茶便呈现在眼前。
在寒冷的冬日里,一杯热腾腾的罗汉果茶,不仅能驱散身体的寒意,更能温暖人心,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与甜蜜。
2:六堡茶。六堡茶,得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这里云雾缭绕,湿气尤重,却也因此孕育出了六堡茶独特的品质。早在2200年前,六堡茶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历经唐宋的兴盛,明清的鼎盛。
在清嘉庆年间,六堡茶更是以其特有的风味入选中国24个名茶之列,成为宫廷贡品,一时风头无两。六堡茶的制作工艺繁复而精细,从鲜叶的采摘、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到干燥,每一步都凝聚着茶农的智慧与汗水。
尤其是那独特的罨、蒸、焗等工艺,使得六堡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出丰富的层次感,茶多酚中的黄酮类、黄酮苷类等物质转化良好,让茶汤更加醇厚,回味悠长。
六堡茶,其形态紧结匀整,色泽黑褐油润,犹如岁月的沉淀,散发着沉稳而内敛的光泽。冲泡后,茶汤红浓明亮,香气陈纯,滋味甘醇浓厚,带有独特的槟榔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云雾缭绕的茶山之间。每一口茶,都是对历史的回味,对自然的敬畏,对家乡的思念。
3:博白桂圆肉。早在1991年,博白县就被定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1992年更是被正式命名为“桂圆之乡”。
博白桂圆肉,形态饱满,色泽诱人,泡开后的果肉呈梅花形,汤色微黄透澈,散发着淡淡的芳香,清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它不仅是传统的名贵滋补品,更是许多人心中的温暖记忆。在寒冷的冬日里,一杯桂圆肉茶,不仅暖身更暖心,让人仿佛回到了儿时,依偎在母亲身旁,听着她讲述那些古老而温馨的故事。
4:桂林腐乳。早在宋代便已声名远播,被誉为“桂林三宝”之一。其制作工艺细腻严谨,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魏代古籍中便有了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而至明代,我国已开始大量加工腐乳。桂林腐乳的发源地四塘乡,因清朝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将其进贡给皇室而声名大噪,从此作为“土供”年年入朝。
桂林腐乳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过磨浆、过滤、定型、压干、霉化等一系列繁复工序,最终呈现出皮薄肉嫩、质地幼细的独特形态。
其色泽橙黄透明,味道鲜美奇香,辣中有甜,甜中喷香,香中又能品辨出川椒、桂酊、八角、蒜泥以及三花酒的混合馥郁,令人回味无穷。这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
5:梧州龟苓膏。其起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相传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食用的名贵药物。据《苍梧郡志》记载,明末清初时,梧州制作、售卖龟苓膏的店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它以鹰嘴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再配以生地、金银花、蒲公英等多种中草药精制而成。龟苓膏的形态呈黑色略带透明的膏体,口感微苦回甘,伴有淡淡的中草药香气,恰如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含蓄而又不失韵味。
6:昭平茶。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唐宋时期,它被誉为“仙人茶”,成为茶中珍品,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到了宋朝,昭平茶更是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其名声远播,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朝每年从昭州进贡的茶叶多达七千五百斤。
如今,昭平县依然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被誉为“茶叶第一县”,这份荣耀与传承,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昭平茶主要分为绿茶和红茶两类,简称为“昭平绿”和“昭平红”。
绿茶条索紧细、条形均直,色泽银绿隐翠,宛如春日里嫩绿的柳丝,洋溢着勃勃生机。汤色黄绿明亮,清澈如镜,滋味鲜爽甘醇,栗香馥郁持久,仿佛置身于漫山遍野的栗树林中,令人心旷神怡。
红茶则外形条索细紧,金毫显露,苗峰均直,宛如金秋时节丰收的稻田,金光闪闪。汤色红亮,如琥珀般晶莹剔透,滋味醇厚甘爽,甜香浓强,品一口,仿佛能感受到阳光洒满大地的温暖。
7:凌云白毫茶。自古便以色翠、毫多、香高、味浓、耐泡五大特色闻名遐迩,是中国绿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史书记载,凌云白毫茶,原名白毛茶,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以前,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它依然保持着那份纯真与高雅。公元1488年,凌云人便开辟了茶园,将这份自然的馈赠带给了世人。
凌云白毫茶,形似银针,身披白毫,条索紧结微曲,银绿隐翠,宛如一位身着翠衣、头戴珠冠的仙子,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品鉴。
冲泡之后,茶汤嫩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带有熟板栗香与淡淡的花香,入口浓厚鲜爽,回甘悠长,仿佛能瞬间唤醒味蕾,让人沉醉于那份来自大自然的纯净与甘甜。
8:天等指天椒。据传,天等指天椒的种植历史已超过三百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历至此,对这片土地上生长的辣椒赞不绝口。
如今,天等县被誉为“中国指天椒之乡”,其出产的指天椒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辣”,名声远播,成为无数食客心中的挚爱。
天等指天椒,个头虽小,却朝天而生,肉厚色鲜,辣味十足,醇香浓郁。它的辣,并非那种令人畏惧的狂野,而是一种层次丰富、回味无穷的辣。
新鲜采摘的指天椒,经过精心挑选,去除杂质,保留最饱满、色泽最鲜艳的果实。随后,它们或被腌制成辣椒酱,或被晾晒成干辣椒,每一种制作方式,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腌制辣椒酱时,需将指天椒与大蒜等辅料一同碾碎,加入适量的桂林三花酒,充分搅拌后密封泡制,待时间慢慢发酵,辣椒酱的味道愈发醇厚,香辣可口。
9:玉林牛巴。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玉林的养牛业已颇具规模,而玉林牛巴的诞生,则源于一个偶然却充满智慧的故事。
一百年前,玉林的一户黎姓人家,以宰牛为生,有时牛肉卖不出去,便将其腌制后晒成牛肉干储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将晒干的牛肉用香料焖烧,发现出锅后的牛肉异香扑鼻,肉质鲜美,因其形方色黑,故得名“牛巴”。
玉林牛巴,色泽棕褐油亮,形如咖啡色的宝石,散发着浓郁的香气,令人闻之即食欲大增。其肉质细致有嚼劲,入口生香,咸甜适中,鲜美爽口,韧而不坚,干而不柴,油而不腻,堪称地方一绝。
制作玉林牛巴
首先,需选用新鲜宰杀的黄牛后臀肉,俗称“棒打肉”,这个部位的肉质细嫩有韧劲,是制作牛巴的上佳之选。
将牛肉洗净、去血水、剔除筋络后,依着纹理切片,薄而长,便于入味。
接着,将各种香料研磨成粉,均匀涂抹于肉片之上,加入白酒、酱油、精盐等调料,轻轻抓揉,腌制1至2个小时。
随后,将腌制好的肉片移至炭火网架上进行烘烤,硬木烧成的炭火,加上甘蔗渣、松树果,让烤出的肉片带有独特的香甜味。
烘烤过后,还需蒸煮、油炸、煮焖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精准把控,才能制作出色泽诱人、口感绝佳的玉林牛巴。
如今,虽然部分工艺已采用机器生产,但最根本的技艺依然被代代相传,保留着那份最纯粹的味道。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