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宁静,碧波轻拂,荷花在水面上盛开,岸边的杨柳轻摆。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随着鼓乐的奏响,洁白的幕布上投射出栩栩如生的仙鹤影偶。
“好好看呀!”第一次看皮影戏《龟与鹤》的幼儿园小朋友团团说。演出结束后,团团迫不及待地来到幕布后面。当他看到“仙鹤”的头和身体分别由两个皮影戏演员用4根杆子配合操作时,目光中充满了好奇和兴奋。
孩子们在学习中渐渐爱上皮影
给过去一个未来
这是上海花影社(以下简称“花影社”)非遗进校园的第268场。尽管是冬天,她们却浑身是汗,花影社总导演珊珊和皮影戏演员丁丁、飞速、芳梅、金钗放下了影偶:“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
花影社由一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妈妈们组成,为了让“皮影戏不只是博物馆玻璃柜中的陈列品”,她们每周聚集在一起练习,从观众席走上了表演舞台,从业余爱好者蜕变为专业“演员”,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花影社给中国台湾的妈妈们介绍皮影戏技巧
“取名‘花影社’,是希望我们的小小花朵能为非遗文化做出小小贡献。”花影社发起人花花说。一开始,她们只能通过观看各种资料学习皮影戏的技艺。那时,演出剧目非常有限,只有传统剧目《金斧头银斧头》。然而,2016年,皮影戏艺术家路联达老先生抵达上海后,情况发生了巨大转变。
路老先生是北京皮影剧团前团长,也是老北京宫廷皮影戏的传人。他为花影社带来了新剧目,还传授了专业皮影表演技巧,极大丰富了表演内容。更重要的是,他设计了轻便且美观的舞台,使得观众的观赏体验更加生动有趣。
八十高龄的路联达老先生为孩子们表演
“他都80多岁了,为了让孩子们看到皮影戏,还身体力行地带领我们开展一系列校园公益演出。”皮影戏曾经历过千人共赏的蓬勃,也一度濒临失传。对于路老先生传承皮影戏的初心,珊珊觉得十分敬佩:“老先生是真心爱皮影,无论演出地点在哪,说走就走,从不推辞。”
不过,只有一群人传承远远不够,幼苗奋力成长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开枝散叶。“皮影,需要有人在幕后操纵,也需要观众在台前欣赏。演和看,都是传承。”花花补充道,“我们要给过去一个未来。”
学皮影戏的孩子们
2019年,花影社在梅陇镇游悉谷文体产业园建立了工作室,2020年起开始举办皮影戏传承夏令营,带领孩子们进行皮影创作。“只有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皮影戏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珊珊说。
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不同,花影社的非遗传承课程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脚本撰写、影偶设计、配乐道白、排练演出等环节,构建完整的艺术体验链。“一周时间里,孩子们体验了从零开始的创作过程,并成功实现了正式的皮影戏演出。”
影偶制作大致分成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这几步。怎么才能画好一个影偶?丹丹给出的答案是,要走进影偶的内心,跟它“交朋友”。“人物出自什么剧目,有什么故事,属于哪个朝代……不了解透彻画出来是没有神韵的。”
精致的笔法勾勒出上挑的眼角,五颜六色的颜料绘制出轻盈的裙摆,面容含笑的华服女子在乐乐的笔下逐渐“苏醒”。她在小学时期就参与了首届皮影戏传承夏令营,如今已是高中生的她,化身为皮影戏传承夏令营的助教老师,积极地帮助和指导着对皮影戏充满好奇和热情的学弟学妹们。
“真庆幸那时的选择和坚持,让我克服了内心的浮躁,将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守护者。”乐乐自豪地说。花花说,许多在花影社学习过的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皮影戏”作为中考作文的主题。“不难看出,皮影戏在他们心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她的眼中流露出欣喜和骄傲。
七年级学生Bryan正在制作影偶青蛙,由于缺乏针线活的经验,在缀结中遇到难题。他趴在桌子上,声音闷闷的:“皮影太难了,我不会。”闻言,珊珊拿起针线,将缀结步骤简化,详细地向他解释如何控制针脚的大小和间距,以及如何打结以确保缝制的牢固。Bryan小心翼翼地尝试着缝制皮影青蛙,动作起初有些笨拙,但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小小的结。“珊珊老师一直在鼓励我,坚持就能成功,我做到了!”他高兴地说。
除了制作方面,花影社还将中国鼓乐元素融入配乐之中,使得作品在听觉上也呈现出独特的东方韵味,带来全新的体验。孩子们对此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更精准掌握每个鼓点,他们在用餐时会用筷子敲击桌面,模仿鼓点节奏;课间休息时,他们会用双手拍打凳子,感受节奏韵律;甚至在睡前,他们也要用枕头模拟鼓面,感受鼓声激荡。
一次次的排练中有汗水、有努力,最终的正式演出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看着孩子们充满力量的动作、坚定而自信的眼神、青春的活力,妈妈们禁不住感叹一句:“孩子们,真棒!”
非遗出国门
花影社的努力不仅为皮影戏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近几年,她们还将皮影戏带到了海外,成功举办了近二十场演出,向世界讲述着中国非遗的传承故事。
“一拉开幕布,外国观众就‘哇’的一声惊呼。”谈到海外演出的场景,花花仍觉得记忆犹新,“虽然我们表演的是经典的《西游记》,但是通过皮影戏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孙悟空等角色,对于许多外国观众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
演出结束后,外国观众迟迟不愿离开座位,一遍又一遍地鼓掌,一些特别好奇的还直接跳上舞台,想要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孙悟空”和“白骨精”是如何“动”起来的。那一刻,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肩负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
在梅陇镇工作室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幅精致的皮影作品,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上面,晕染出温暖而柔和的色彩,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
如今,花影社依旧坚持不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献上坚定与热情。梅陇镇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也为她们不断注入灵感与资源。花花坚信,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且会在新时代中获得新的诠释。
“皮影戏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世界看到一个多元、包容、充满活力的中国。”她望向窗外,对皮影戏的未来充满期待。
供稿: 梅小萱
编辑:石思嘉
初审:林心怡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