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皮影戏,因影偶用驴皮制作俗称“驴皮影”,又因唱念用“老奤话”而被称为“老奤影”。它起源于辽金时期,至民国时期因乾利堂皮影班的出现而名震一方。

从解放初期开始,昌黎县便成为皮影戏艺术人才云集的地方。“皮影界的梅兰芳”高荣杰、妇幼皆知的“齐老秉”(齐秉勋)、“影戏箭杆王”(传统的影人儿操纵杆是用细高粱秆做成的,高粱秆俗称箭杆,所以民间一般尊称皮影操纵高手为“箭杆王”)齐永衡等各领风骚。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也恰如那一场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

缘起文武两匠心

初识皮影戏,是在2011年12月19日。那一日,在石家庄市采访“精彩家乡人”、我国著名皮影艺术研究专家、河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魏力群。

那一夜,在魏老师于学校附近租住的寓所里,听他讲述进出那“虚然而入,飘然而出”的影人世界,痴情于皮影艺术几十年的传奇经历:幼时,借灯取影看大戏;稍长,母乳滋养画影人;壮年“骑虎难下”追皮影,留下一声声“绝唱”;最终,醉心于“活态传承”……而这一切,都缘起于他幼年“自己抱着小板凳,每天由奶奶领着到昌黎县城里有个叫宋家楼的地方,去看齐家班的皮影戏。”


皮影戏演出培训现场。

《中国唐山皮影艺术》《皮影之旅》《民间皮影》《中国皮影艺术史》《冀东皮影》《中国皮影戏全集》(十卷本)……“行田野之调查,集皮影之实物,著传世之文献。”作为皮影艺术研究者,魏力群用一部部专著记录了皮影戏在民间的那一声声“绝唱”。为写稿,采访后尽力搜罗这些专著翻阅,不知不觉间被这门古老艺术“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百万兵”的神奇魅力所吸引。


用驴皮制作的影偶。

后来,在魏力群的介绍下,记者又于2012年5月和8月,在“影戏箭杆王”齐永衡分别位于唐山市与昌黎县两地的家中,两次采访了他。

齐永衡出生于昌黎县皮影世家,他的父亲便是昌黎县妇孺皆知的“齐老秉”。他家当时是众多皮影艺人集合的“大本营”,很多“拿影”(操纵皮影人儿)的高手都是齐永衡的叔叔大爷。有这样的家世“熏”着,自幼喜好皮影的齐永衡从叔叔大爷们那里习得多门绝技,攥杆、握杆、捻杆、分杆,如魔术、似闪电。不到20岁,他就担任了昌黎县群众影社的社长,后来又成为唐山市皮影剧团的“顶梁柱”。

1982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齐永衡赴法国夏尔维尔市为国际木偶学院和国际木偶联合会皮影训练班讲学,将中国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介绍给瑞士、西德、美国、捷克、委内瑞拉、巴西、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的皮影专家。此后,他多次带领唐山市皮影剧团出国演出,使小皮影走向大世界。

“动中求真,真中求细,细中求情,情中求趣,趣中见彩,彩中见奇。”作为我国皮影操纵表演艺术的一代大师,齐永衡的表演技艺不仅冠绝中国皮影界,也深深地影响了国际皮影舞台。他的代表表演剧目《三打白骨精》曾被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拍成艺术片。

相遇又一“箭杆王”

长枪、大刀、劈叉、踢带……2012年8月24日,在齐永衡昌黎县的家中,齐永衡的大弟子、人称“小箭杆王”的张向东采访时也在场。采访过程中,齐永衡特意叫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操起影人儿,为我们舞弄了一番。

出生于1947年的张向东从2001年开始在昌黎县办起了“昌黎向东皮影剧团”。后来,剧团不仅多次进京演出,还走出国门,远赴韩国、捷克、意大利等国。在2012年首次于我国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大会暨国际木偶节上,“昌黎向东皮影剧团”曾摘得“最佳传承奖。”

12年后,2024年11月5日,在昌黎县文化馆,我们又遇见一位皮影操纵高手、同样出生于1947年的刘立新。他14岁进入昌黎县评剧团,不到一年又被分配到昌黎县皮影社,从此与皮影戏结缘。


非遗传承人刘立新传授皮影技艺。

在皮影社,刘立新拜人称“全面手”的老艺人赵凤桐为师,专门学习皮影的动作操纵。“想要出人头地,就把本领练好。”刘立新至今记得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这句话。

学艺一年之后,刘立新就开始上手,参加皮影社的演出。他记得,自己参演的第一场戏是传统剧目《十二金钱镖》。

后来,刘立新有各种机会转行到山东京剧团、河北省歌舞团、河北省体校甚至大港油田,但都因各种原因完美错过。“也许是命里注定了就离不开影人儿。”刘立新自嘲。

此后,刘立新又得到齐永衡、王树岑、赵克敏、高正桥等多位名家指导,皮影操纵技艺日臻出神入化。他操纵武将单刀舞蹈,单手可以拿三到四只箭杆表演,且影人贴幕、脚不离地;他操纵旦角时,动作细腻、身姿优美,《牛郎织女》剧目中,织女烧火、做饭、喂鸡,一举一动,惟妙惟肖;他操纵起《鹤与龟》《小羊过桥》等剧目中的动物来,也是活灵活现。


刘立新与“影戏箭杆王”齐永衡在皮影戏台前合影。

唐山地区皮影剧团发现刘立新是个出色的皮影表演人才,曾经想挖走他,但昌黎县不想这么优秀的人才流失,说什么也不肯放人。

就当刘立新羽翼渐丰、准备在皮影戏表演上大展拳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却让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皮影戏舞台。1967年底,昌黎县皮影社解散,刘立新转入县交通局、县交警大队工作。

他没想到,与皮影戏这一分别,就是34年。

影戏缘深不了情

直到2001年,54岁的刘立新才又重新拾起皮影行当。

在昌黎县文旅部门的支持下,他组建起“昌黎传承皮影艺术团”,活跃在北京和秦皇岛地区。

“人生能有几个34年?”能够与皮影戏再续前缘,刘立新倍加珍惜每一次机会、每一分时光。他集编、导、演于一身,潜心研究传统剧目,结合时代要求,改编并演出了传统剧《五峰会》《十二金钱镖》、现代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圆明园传奇》《孙中山》、神话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儿童剧《乌鸦与狐狸》《鹤与龟》等百余出剧目。他还多次应邀到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及北京各高校,为中外游客及青年学生演出。

2013年,由刘立新设计皮影情节、动作的山西孝义碗碗腔小戏《影戏缘》摘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桂冠。这出戏讲述了一位老艺人家庭内部围绕着皮影戏传承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从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女儿主动提出传承父亲手中的皮影技艺,与同学合办皮影戏演出公司,却遭到老艺人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女儿应该去找一份稳定的好工作;老艺人甚至将几代家传的皮影拿出来准备毁掉;女儿费尽心思做父亲工作,终于得偿所愿。

“文化会让艺术走得更远。”感同身受的刘立新,将多年来投身皮影艺术的亲身经历和情感融入《影戏缘》中,并别出心裁地独创出“荧光屏”,不仅令观者眼前一亮,更进一步深入体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刘立新展示自己制作的影

2019年,刘立新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木偶皮影优秀剧目展演,凭借《曹克让大战赫连丹红》中的曹克让角色获得优秀操纵表演奖。2023年,在全国第六届木偶皮影优秀剧目展演中,他又凭借《牛郎织女》中的织女角色获得优秀操纵表演奖。

近些年来,做皮影人、编皮影剧、演皮影戏之余,刘立新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授徒传艺上。从北京、上海,到山西、河南、内蒙古,全国各地他的徒弟算起来有一二百人,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本人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

在昌黎县文化馆遇见刘立新的时候,他正在手把手地向文化馆的几名女演员传授传统剧目《盗仙草》的操纵技艺。旁边还有来自北京文化传媒公司和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在录制、学习,原来这是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的非遗培训项目。

来源:秦皇岛plus(记者:卢纪锋)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