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美械军,是国军部队中战力较强的存在,不过与很多人概念中不同的是,国军美械军的成立时间并不早,一直到1942年时,国军才成立了第一支真正意义的美械军。

在此之后,随着美国的援助增加,国军的美械军才陆续增加,截止到1945年8月,国军共形成了14个美械军级部队。

但没过几天,日本便宣告投降,因此这些装备了美械的国军部队,其战斗力究竟如何,就只能在解放战争战场上进行检验了。

而就结果来看,大部分都不怎么样。



一、国军美械军分类

国军的美械军,虽说都是顶着“美械部队”的名号,但根据成立时间的不同以及装备、训练程度等不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中,要说真正意义上的正牌美械军,也只有第一批装备美械的那两个军才算得上。

1942年,原国军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在入缅作战失败后撤入印度,抵达印度时,这两支部队受损严重,装备也极差。

恰好在当时,美国开始军援国民政府,借助这个机会,新编38师与新编22师合并,组建了新1军。

由于正值美援时期,所以新1军便是按照标标准准的美械部队成立的,成立之初,甚至还下辖炮兵团、工兵团、汽车兵团、辎重团及通信营、战车营等部队,与当时的美军部队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之后,随着美国军援达到峰值,加上内地也在加大增援力度,国军便以新1军中的新编22师为基础,又扩建了一支部队,即新6军。

新1军和新6军,是国军第一批美械部队,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械军,这两支部队基本上达到了全美械装备,同时也是由美国教官进行训练,这些都是后来的国军美械军没法比的。

而国军的第二批美械部队,主要是指1943年集结在怒江东岸,准备反攻滇西的远征军部队。

这批部队一共有六个军,分别是第2军、第6军、第8军、第53军、第54军以及第71军,相比于第一批的新1军和新6军,这六个军在美械武器的装备数量以及配备水平上,就差了一个档次。

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当时美式武器的运输基本依赖驼峰航线,而驼峰航线受多种因素影响运力又十分有限,这就导致这几个军在接受到的美式武器装备数量上,无法与新1军和新6军相比。

其次,是当时就美援问题,中、美之间出现了诸多争议,而这么一来,就造成了在援助物资上一缩再缩。

正因如此,最终只有六个军基本完成了美械装备。

而国军的第三批美械部队,则要到了魏德迈接替史迪威,成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之后,当时魏德迈上任后,第一件事计划编练出50个美械师用于对日大反攻,但由于美式武器数量有限,因此最终先选择了6个军进行换装整编。

这6个军,即第5军、第13军、第94军、第18军以及第73军和74军。

而再往后,就是日本投降了,由于形势的变化,美援也逐步停止,所以最终,国军军级部队中的美械军,也就只有这14个。

在这14个美械军中,美式武器的装备量和装备规模最好的,无疑是“天之骄子”的新1军和新6军,基本上属于全美械装备,又有美国教官面对面训练,因此这两个军属于第一梯队。



而较次的,则是第三批的六个军,即第5军、第13军、第94军、第18军以及第73军和74军,比如18军的核心部队11师,在抗战结束前夕,就装备有3112支“美三零步枪”、970支“汤姆式冲锋枪”、330挺“比林式轻机枪”和72挺“白朗林式重机枪”。

这个装备规模看似不小,但要知道这是师级部队,并未达到如新1军和新6军那样的全员满装美械,因此这六个军只能算是“四分之三”美械军。

而最次的,便是在第二批装备美式武器的六个军,也就是第2军、第6军、第8军、第53军、第54军以及第71军,这几个军虽说在云南进行了换装,但当时因为运输问题,换装程度并不高。

以炮兵武器为例,这几个军中,普遍使用的是75毫米山炮或野炮,而不是更大口径的美制榴弹炮。

所以,这一批的六个军,只能算是国军美械军的第三梯队,相当于半美械军。

二、覆灭情况

组建美械军的初衷,原本是用来打击日本这个侵略者,但老蒋却把这些部队用到了国内,试图凭借优良的装备打赢内战,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些美械军一个接一个的覆灭在了解放战争之中。

先说国军五大主力,即新1军、新6军、第5军,第18军和第74军。

这几个军,都是国军的美械部队,战力也是公认的国军天花板,但即便如此,依然逃不过覆灭的命运。

其中最先覆灭的是74军,1947年5月,该军(当时叫整编74师)因师长张灵甫骄狂自大,以至于部队孤军冒进,被华野敏锐抓住战机,最终在合围之下,74师退守孟良崮。

而在上孟良崮之初,国军方面还幻想着凭借74师的强悍战力,以其为中心,加以国军其他部队,对华野来一场“中心开花”战术。

结果不曾想,这个被国军“寄予厚望”的74师,仅仅在孟良崮上坚持了三天便全线溃败。

在此之后,74师又经历了数次重建,但早已不同往昔,战斗力也大打折扣,最终彻底覆灭于淮海战场。

同样覆灭在淮海战场的,还有第5军和第18军,其中18军是覆灭于双堆集,第5军则是覆灭于陈官庄。

而在这三支部队覆灭的前后,号称“天之骄子”的新1军和新6军,则是魂断东北战场。

辽沈战役打响后,新1军和新6军被划入国军第9兵团,即廖耀湘兵团,并奉命出沈阳救援锦州,结果由于廖耀湘的迟疑和犹豫,其兵团不仅没能救下锦州,还被东野部队牢牢的挡在了黑山一带,并最终于辽西平原上陷入东野的包围之中。

就这样,新1军和新6军至此覆灭。



除五大主力之外,战力紧随其后的73军覆灭于莱芜战役之中,73军可以说是74军的“孪生兄弟”,当初也是王耀武一手调教出来的部队,战力也是相当可观的,但在莱芜战役中,却并没有翻起多大浪花便宣告覆灭。

再然后就是第8军、71军了,这三支部队中,第8军尤为值得一提,该军曾经颇有战斗力,1944年的松山战役,该军在友军的配合下,曾不惜牺牲,重创日军第56师团第113联队。

但在“滑头将军”李弥当上该军军长后,第8军的战斗力直线下降,以至于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该军大部分时候都是作为配属部队出现,而与此同时,解放军的战斗力则在不断进步,因此国军的这支老牌劲旅,最终在华野、中野的联手下,覆灭在了双堆集。

而第71军,则是随廖耀湘一起覆灭在了东北。

除覆灭的这几个美械军外,还有第2军、第6军、第13军、第53军和第94军了,这几个军里,第2军和第53军先后宣告起义,第13军和94军则是在平津战役后接受了和平改编,而第6军,早在解放战争之初就被裁撤了番号。

三、唯一成逃脱被歼命运的美械军

14个国军美械军中,也有一个漏网之鱼,也就是54军。

相比于其他13个美械军,54军的足迹甚广,先是在1946年中抵达青岛,参与了胶济铁路东段的作战,并先后攻占了墨县、平度以及掖县等地。

之后到了1948年,该军又被运抵东北,并作为国军“东进兵团”的成员之一,参与了国军救援锦州的作战之中,也就是塔山阻击战。

而该军军长阙汉骞,是国军的代理指挥官(当时侯镜如去华北搬救兵去了),在开战前,阙汉骞为表忠心,曾一度声称打下塔山不成问题。

但最终,在东野四纵的顽强阻击下,国军并未越过塔山一步,到了锦州解放后,该军由葫芦岛沿海路撤往上海,并在不久后运抵安徽,隶属于国军第6兵团。

而此时的华东战场,正值黄维兵团被围在双堆集,因此54军便奉命前去救援,由于阙汉骞与黄维同属于国军土木系将领,因此救援时相当卖力,但架不住国军大势已去,且有中野、华野强强联手,所以最终54军的救援以失败告终。

淮海战役结束后,54军被调往常州、无锡一带,参与了拦截解放军渡江的作战,之后大部又撤往上海,不过,面对三野的强势进攻,阙汉骞也是相当“滑头”,眼看大势已去,便带着54军趁着混乱,在上海解放的前一天便撤往了舟山,由此也极为侥幸的逃到了台湾。



与其一同逃脱的,还有52军,这两个军在逃走时虽说也有损失,但基本建制还在,因此不久之后,国军便重建了52军和54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