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战史上习惯用陈粟大军代指华野、三野,可是这一组合的响亮度始终不及刘邓大军。究其根本,刘邓大军一说在抗战时期就有,刘、邓在八路军129师就开始搭档合作了。
而陈粟大军,则是解放战争前中期才有的说法,粟裕在军队中的职务长期比不上陈毅。从土地革命战争算起,陈毅少说做了10年,高粟裕多级的领导。
在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前,二人根本谈不上什么搭档。毕竟没人会说师长跟军长是搭档工作的。不过粟裕在华野、三野领导部队、指挥打仗的时间和机会,肯定是远比陈毅长和多的。
可是粟裕的威望,为什么始终给人一种不及陈毅的感觉?华野将星如云,如许世友、王建安之流,但在粟裕手上出名的大概就叶飞、王必成和陶勇。其中叶是上将,王、陶二人是中将。要知道55年全军大授衔,华野出身的上将、中将数量可不少,可是其他人跟粟裕都不太“亲近”的感觉。
我们先来讲讲威望的构成,一是声威,二是名望。军队系统中的声威,对某些人而言很容易获取,只要打胜仗、带人打胜仗就行。但主要还是带人打胜仗获取得更多。军队中的名望,则是长期作为“高高在上”的领导得来的,职级不高是很难有高名望的。
华野成立于1947年3月,粟裕在成立之初就是副司令了,并在1948年5月,陈毅调到中原军区和中原局工作后,代理华野司令兼政委。粟裕想转正很简单,但他不愿,始终想给老首长陈毅在华野留个位置。
粟裕领导华野打了许多胜仗,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他又是华野副司令、代司令兼政委,为什么还是给人一种他的威望明显不及陈毅的感觉?一个明显的情况,就是极少有人争论粟裕、陈毅,在军中谁的威望高、谁的威望低。
要说明白这件事,必须先讲明白整个华野的构成。华野是以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为基础组建的,华中野战军的主体是新四军,山东野战军的主体是八路军。所以粟裕在新四军威名远扬,但山东八路军不太吃这套,毕竟谁也不比谁差太多。
山东野战军也不全是山东八路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皖北、苏北北上的新四军江北部队。山东野战军成立于1946年1月7日,陈毅任司令,黎玉任政委(山东根据地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下辖1纵、2纵和7师、8师,共7万余人。
华中野战军比山东野战军成立得更早一点,成立于1945年11月10日,由渡江北上和留在华中、淮南的新四军部队组成的,颇有点清一色的感觉。粟裕任司令,谭震林为政委,下辖6纵、7纵、8纵和9纵,共4万余人。
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领导下接连打胜仗,缴获一次比一次多。反观陈毅那边,山东野战军的情况并不乐观。中央一开始是要求华中野战军全力配合陈毅和山东野战军行动的,明文规定华中野战军的位置和战略性行动,必须事先取得陈毅的同意并报军委。
可是眼见山东和华东的解放情况,一个天、一个地,中央准备让两军合兵,一起行动:先是两支野战军的领导机构合并。华东野战军初步形成后,毛主席特地发来电文指示:“在陈(即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陈张邓曾粟谭六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粟裕一接手,就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打了一场胜仗,即宿北战役,歼敌2万1千余。宿北战役后,紧接着是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都是缴获丰厚的大胜仗。可是到这,华野开始分兵,而且分了多次。
1947年2月1日,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下辖10个纵队,1纵到10纵,中间没有5纵队,再加上一个特纵(不含后来的11纵、12纵)。两个月后,华野司令部请示军委,能否批准8纵、9纵和10纵暂时不脱离华东军区。原因有二,一是明确这三支纵队的指挥关系,二是照顾许世友、王建安二人的工作问题。
8纵是王建安的鲁中军区部队,9纵是许世友的胶东军区部队,10纵是渤海军区部队。
孟良崮战役后,国共双方都有了大动作,战场局势出现大变化,军委和毛主席诞生分兵作战的想法。我军的战略指导思想一向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分兵的话还有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机会吗?孟良崮战役就是基于此思想大获全胜的。
但就在孟良崮后,毛主席和军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战略性的分兵调整。1947年7月1日,华野在军委命令下开始分兵。华野一分为三,一部归陈士榘和唐亮领导,统一指挥3纵、8纵和10纵(俗称的陈唐兵团),奔向鲁西;一部归叶飞领导,统一指挥1纵和4纵,俗称叶陶兵团,先去临蒙公路,再向鲁南和鲁西南方向发展;粟裕、陈毅指挥野司机关、警卫团、直属部队,外加2纵、6纵、7纵和9纵,及力量较弱的特纵和两广纵队,留在鲁中地区,跟国军进行正面较量。
此次军委指示下的分兵行动,只是分兵单独行动,没有把指挥权分出去,所有部队仍在华野司令部,也就是粟裕、陈毅指挥下。华野此次仓促分兵没有取得预计效果,还有五万余伤亡的代价。
1947年8月到12月间,华野再次分兵,分出了指挥权。部队建制和战时指挥权,是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当时华野司令部率领6纵和特纵,前往鲁西南,与叶陶兵团、陈唐兵团会合,同时指挥起从中野临时划过来的11纵,组成“陈粟西兵团”。这也就是许世友常在电文里提到的“西线兵团”。
陈粟西兵团在中央安排下,执行协助刘邓大军经略中原,受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还留在山东腹地的2纵、7纵和9纵,归谭震林、许世友共同指挥,称“东线兵团”,由华东局直接领导。谭震林、许世友指挥的这支部队,后来两人还分兵分别指挥过。
1948年1月到4月间,华野第三次分兵,1纵、4纵和6纵到濮阳整训,做好渡江准备,搭起东南野战军;3纵和8纵仍归陈士榘、唐亮,后来跟陈赓兵团并肩作战,进行洛阳战役。还有10纵和中野11纵,在执行运输物资和新兵的任务,前往大别山支援刘邓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