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磨”的调查中,采用了“捋着麻线找头”的倒查法,因饮食文化找煎饼,因煎饼找磨,因磨找磨石,因磨石找造磨人。找到了基本可以认定的两个鲁班造磨处,一个在滕州市界河镇灵泉山腰,一个在龙阳镇龙山村前的百家石地段。

做煎饼离不开石磨,做磨离不开磨石,最适合做磨的石头产在滕州的灵泉山、龙山。龙山脚下,至今还叫“百家石”的地方,相传就是鲁班率领百家石匠和徒弟们,搞石磨大兵团作战的地方,历史上石磨就是从这里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石磨出现之前,人们对粮食的加工非常粗糙,甚至无能为力。薯类烧着吃,豆类烤着吃,高梁整穗整穗地煮着吃。直到现在,鲁班当年没走到的地方,仍保留着大米、玉米吃整粮食粒子的痕迹。石磨飞转,添进去的是一把把的麦面。面加水一和,揉成了馍馍,切成了面条,包成了展终石格或了大煎饼。鲁班点石成磨,带来了粮食加工的大革命,把人类一下子推游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明时代。前人裁树、后天乘凉,修班造福,子孙分享。



传说鲁班还打了井,鲁班打井定井位的绝招是“日落碗扣地,日出看水气”;在山地和沙滩的施工方法是“软地下盘,硬地穿岩”;安全防范的方法是“留蹬掏洞,救人活命”;改善水质的方法是“井边种药草,长生不会老”。寻访现在依然使用的古井,大都符合这些口诀的要求。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九老庄村的一眼古井,就因为井口四周种植了枸杞、葛根,根扎黄泉,水好养人,一度出过九位老寿星,故名“九老庄”。



对照鲁班的传说,今天还能找到其他的“公输圣迹”,滕州市界河镇鲁班碌磷堤就是很好的一例。滕州、邹城两市交界的界河,古称白水河。在鲁班出手治理之前,年年山洪暴发时,波涛滚滚,泥沙俱下,常使两岸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当时鲁班率领弟子们在灵山打磨,看到这一惨状后心想,只有在两岸筑起石头大堤才能制服这匹野马,保住百姓的田园。但是这么余的石头,怎么往山下运呢?他瞅着一盘盘圆圆的石磨,想起了让石头长腿自个儿下山的办法,于是便打制了三千个圆滚滚的大碌磷,往下一放骨骨碌碌顺着河岸滚下去,垒成了铜墙铁壁式的河堤。用碌磚筑堤又省运力,又减缓激流的冲刷力。鲁班用超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打造了这举世无双的变水害为水利的工程,比李冰父子建筑的都江堰还早二百多年。



鲁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匠”,他巧技制器,怀匠心;作为“师”,他授业解惑,至善育人,严师道;作为“圣”,他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汇圣德。匠心、师道、圣德集于一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