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板凳会,牵动大民生。为持续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推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近年来,瓜州县依托“小板凳+”调解,组织迅速、形式简单、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组织小板凳调解成员将板凳搬到农户家、停在庭前屋后、坐在街头巷尾,主动采取靠前调解、源头治理方式,与群众面对面话家常、唠里短、聊琐事,充分学习借鉴“枫桥经验”,让“小板凳”彰显为民服务情怀,切实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小板凳”上讲政策。为宣传党的政策,传递党的声音,不断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率,瓜州县广泛组织发动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老党员、志愿者等到小区楼院、街头巷尾,坐在“小板凳”上以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依托“小板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党的政策方针传递到群众,打通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小板凳”上听民意。瓜州县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针对居民反映的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建立听事、议事、评事“三事”民主决策制度,搭起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对话之“桥”,变单向“灌输”为双向“对话”,在小板凳上倾听民声,在话家常中推动基层治理。通过“小板凳”召开居民议事会,让“民主议事”话亮堂、事儿亮堂,摆上桌面心亮堂,构建“大家一起干、好坏大家判”基层治理新平台。今年以来,已收集和解决居民反映的各类基层治理问题177个。
“小板凳”上解纠纷。网格员们主动担任“隐患排查员”“矛盾调解员”“争议和事佬”一职,走街串巷在群众身边积极收集邻里纠纷隐患、排查信访苗头性问题,争取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矛盾化解在一线。近日,广至乡村组网格员围坐着小板凳,联合调处了李某与廖某一起邻里纠纷,在调解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谈看法提要求,不到半个小时,意见便达成一致,邻里关系重归于好。形式简单的“小板凳”调解为网格治理赋新能。
“小板凳+”调解方式,针对邻里纠纷、债权债务等诱因清楚、事件简单的一般矛盾纠纷,通过上门疏导、恳谈交流等形式,“理”“情”并用、定纷止争,让矛盾纠纷调解更有温度、更有效率。在调解过程中,不把调解程序化、死板化,采取“院落会”“板凳会”“地头会”等方式,把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延伸到村民院落、百姓家中、田间地头,实现了矛盾纠纷调处从“灭火”向“防火”转变,从程序化调解到“板凳炕头”拉家常的转变,在源头治理上下好“先手棋”,化解“小矛盾”,积累“大平安”。同时,在调解完之后,坚持回访制度,巩固矛盾纠纷调解成果,按照“谁调解、谁负责”原则,压实主办调解员矛盾纠纷调处的第一责任,坚持做到“一案一台账”“一案一回访”,真正做到了排查-受理-调处-化解-跟踪的“五步”闭环调处法,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治理格局。
板凳办事,从“稍后再办”到“马上就办”。在处理纠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颜色等级的“小板凳”调解人员分布在大街小巷、前庭后院,贴近并了解群众的生活。实施便捷办理,切实办好老百姓关心的“民生大事”。小板凳调解就很快捷方便的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维护了邻里、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搭建群众身边的连心桥,促进了辖区的和谐与稳定,有效助推了主动创稳、主动创安在县域生根发芽,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开枝散叶,焕发新的光彩。(吴燕)
来源:瓜州县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