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下子就调解完了,跟在法院打官司的效果一样。”随着首批款项如期到账,李某等15名建筑工人长达两年的讨薪纠纷画上了句号。不久前发生在连云港市赣榆区基层治理服务中心(区综治中心)的这一幕,正是赣榆法院主动融入以司法之力助推社会综合治理的生动注脚。
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赣榆区法院以诉讼服务中心整体入驻区综治中心为抓手,以融合法庭、法庭e站为延伸,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加大司法供给,助推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多元解纷新格局。2024年以来,诉前分流、委托调解各类纠纷12816件,实质成功调解5130件。
当退休法官用乡音俚语释法说理,当农技专家以年轮根系还原真相,当司法确认给调解协议穿上“法律铠甲”,当示范判决为类案化解树起“风向标”,赣榆法院正以法治智慧提升民生温度。
织密网络,打造“非诉+诉讼”无缝衔接新生态
赣榆法院率先完成诉讼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的深度融合,打造好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当李某等工人因欠薪问题来到综治中心的综合受理平台时,接待窗口立即启动全链条响应机制。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某建筑公司以各种理由长期拖欠李某等人工资14.7万余元。多次讨要无果后,工人们最终一起涌向中心寻求帮助。
面对情绪激动的工人,综合受理平台窗口工作人员在完成纠纷登记受理后,根据来访群众诉求和类似纠纷的处理经验,立即启动联动机制——将纠纷分流至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孙宜霞一边对工人们的工资凭证、考勤记录等进行初步审查,一边认真梳理争议焦点。调解现场,当企业代表提出分期方案时,孙宜霞补充道:“可以在协议中明确约定,在分期的过程中,如有任何一笔逾期都将视为剩余款项全部提前到期,都可以到法院就剩余欠款一并申请强制执行。”面对工人们的半信半疑,孙宜霞提出,“大家伙别急,西边那个楼就是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里面有派驻的法官,咱们一起问问,我们让企业负责人也过来,最后商量个折中的办法,行吗?”
孙宜霞边说边找到了派驻中心的法官并电话联系了企业负责人。法官参考以往的调解案例,耐心地向工人们解释先行调解的法律保障。转身又向赶来的企业负责人阐释失信惩戒机制——从限制高消费到影响招投标,逐项分析违约成本。
经过“面对面”协商,通过引入“分期付款+强制执行条款+司法确认”的创新协议模式,既保障了工人权益,又为企业争取履约缓冲期,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协议签订次日,法官便通过绿色通道,48小时内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像这样的联动解纷场景,在赣榆区综治中心已成为常态。作为全市首家诉讼服务中心整体入驻综治中心的基层法院,赣榆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位于其西辅楼,与东辅楼的综合受理平台、人民来访接待中心以及主楼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空间相对隔离但不隔断。
来访群众从东辅楼进入,经统一受理分流,分别进入三中心,物理上形成“调解在前、诉讼断后”的布局,将司法服务精准“织”入基层治理网格,群众不用“多头跑”,只需“进一扇门”,便能完成登记、调解、司法确认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构建“城市大脑”式的矛盾纠纷综合治理调处平台,实现治理资源的算法重组和效能重构。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诉讼服务中心已有24名工作人员常态入驻,4名“退休法官”人民调解员坐班调解,“1名法官+2名助理+2名书记员”组成的速裁快审团队长期派驻。2024年以来,该中心已通过诉调对接机制成功化解855起纠纷。
汇聚合力,激活“专业+协同”多元解纷新格局
去年年底的时候,老王、老李两家人就为无人机打药干扰树苗生长这事儿闹到了法院。
原告老王在自家承包地上插了一片杨树苗。2024年7月的一天,被告老李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导致原告杨树苗部分受损。事后,原被告双方多次协商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经村委会调解仍未能处理,故诉至赣榆法院,原告坚称树苗为2022年种下的,要求被告赔偿11000元。
案件受理后,速裁庭副庭长李伟对案件进行深入了解,发现双方争议关键点,就在树苗的受损与无人机喷洒农药有无因果关系及如何定损,而被告坚称树苗受农药影响极少,最多愿意赔付500元。
当司法鉴定程序因数万元费用陷入僵局时,李伟拨通了特邀调解员王怀忠的电话——这位从区农业技术指导中心退休的专家,正是赣榆法院“专家智库”中的一员。
李伟带着王怀忠来到现场,顿时傻眼,树苗已被卖掉一大半,这还如何判断具体损失和价值?“先数剩下的树苗吧。”李伟对双方说道。结果,不仅是树苗的价值,单单关于树苗的数量,哪种算一棵,双方也争论不休,言辞愈发激烈。
王怀忠仔细查看了树苗粗细程度和根系状况说道:“这树苗不是三年生的,最多一年,三年树苗形成的年轮结构明显,但地里的尚未完全分化,达不到三年;农药的影响仅是达到生理干扰浓度,可能对叶片造成一定影响,但未达损伤阈值,且根系生理活性未受实质损伤还可以发芽。”这一结论成为调解突破点。
李伟一听,心里顿时有了底。专家的专业意见极大增强了调解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度。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被告当场给付赔偿款,原告撤诉,案件当天圆满解决。
依托在综治中心入口处设立的无差别综合受理平台,赣榆法院主动加强与各类优质解纷资源的衔接配合,建立“人民调解员+速裁团队”无缝衔接机制,通过精准匹配具有相应技术背景的特邀调解员,由法官和助理指导调解员开展工作,确保调解方向,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一次性解决。对于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法官第一时间启动“调解-审查-确认”快速通道,48小时内完成司法确认。入驻以来,已指导人民调解300余件次,参与联动化解重大疑难复杂纠纷69件次。
畅通链条,打造“示范+批量”实质解纷新机制
2022年年底,赣榆法院陆续收到某小区十余名业主起诉开发商逾期交房的诉状,后续还可能有几百名业主提起诉讼。面对这起涉众性纠纷,赣榆法院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决定采用“示范诉讼+调解”的方式,实现“一案结百案解”。
速裁法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起案件调解1起、判决1起,引导当事人对诉讼结果形成合理预期,联合特邀调解员以集中调解方式带动系列案件妥善化解。综合双方诉求,法官和调解员提出“物业费折抵违约金”的调解方案,在释法说理和劝解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示范诉讼的“标杆”作用很快显现。其他业主看到示范案例的处理结果后,纷纷表达调解意向。赣榆法院将新收案件流转至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员指导业主提交证据,统一登记、确认及审核,计算违约金数额,并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解工作。开发商也积极配合,最终185户业主的逾期交房纠纷在诉前得以高效化解,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近5万元。
如此一来,从个案突破到类案攻坚,赣榆法院不断升级解纷“算法”,聚焦婚姻家事、物业、建设工程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建立类型化专业化调解工作室,组织精干力量审理典型示范性案件,编印土地承包、涉企纠纷等案例集册,打造集多元解纷、诉调对接、示范诉讼为一体的类型化纠纷疏导化解机制,一方面统一裁判尺度,另一方面降低群众的维权成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纷方案,努力实现“裁判一案、化解一片”。
针对审判执行中发现的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赣榆法院建立矛盾纠纷分析通报机制,动态分析矛盾纠纷多发领域、成因特点和变化趋势,定期向党委政府发送《诉情通报》,及时发送司法建议,为促进全区矛盾纠纷化解及社会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从田间地头的农资纠纷到建筑工地的欠薪风波,从家长里短的邻里矛盾到牵涉百户的群体争议,赣榆法院用一次次创新实践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
来源:江苏法治报、赣榆区法院
记者:王晓红
通讯员:何春蕾
编辑:王瑞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