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春天,日军对新四军展开了“清乡”行动。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在六个月内,彻底摧毁新四军的抵抗力量,从而稳固自己在该地区的统治。
而在这时,通海自卫团的团长汤景延,竟然带着手下600名战士投降了日本,成为了伪军的一员。而新四军的高级将领粟裕并没有对此表现出愤怒或惊讶。他显得异常冷静,甚至有一种欣慰。
汤景延来自江苏如皋,他在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而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时,汤景延投笔从戎,回到了家乡,组建了海门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汤景延一心扑在抗日事业上,他带领的游击总队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汤景延
队伍迅速壮大,名声也越来越响亮。这自然引起了国民党军队的注意,他们急忙前来招抚,任命汤景延为泰州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队的中校。
在部队驻扎江都期间,汤景延与新四军建立了联系。他认识了挺进纵队三团团长的梅嘉生,两人一见如故。
汤景延对新四军坚定抗战的信念深感钦佩,他多次主动给梅嘉生的队伍提供支援和帮助。即使是缴获来的枪支弹药,他也全部送给了新四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汤景延越来越觉得新四军才是他真正应该追随的队伍。于是在1940年的一天,他向梅嘉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干脆我跟你们干得了。”梅嘉生听了非常高兴,他紧紧地握住汤景延的手说:“好,那样我们就是好兄弟加战友了。”
粟裕
不久后,汤景延正式加入了新四军,但他的游击总队依然保持着独立建制。在汤景延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战术素养。他们多次给日军造成重大威胁和损失,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部队。亲切地被大家称为“汤团”。
正因为“汤团”的威名和实力让敌人既恨又怕,日军一直梦想着能够消灭这支队伍。他们多次发动围剿行动试图将“汤团”一网打尽,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在多次围剿无果后,日军不得不改变了策略,决定采用策反的方式来瓦解“汤团”。
有一天一个名叫姜颂平的汉奸突然找上门来,他带着满脸的笑容和所谓的“诚意”劝汤景延投降日军。他承诺只要汤景延肯投降,将来就能得到数不尽的好处和荣华富贵。
但汤景延并没有被这种诱惑所动摇,他第一时间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粟裕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与日军正面硬拼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打入敌伪内部搜集情报并寻找合适的战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粟裕向汤景延提出了一个计划:“带部队投敌”。这让汤景延大吃一惊,他问道:“投敌?那不是当汉奸吗?”粟裕笑了笑解释道:“当然是假投敌啊!”
在粟裕的详细解释下,汤景延逐渐明白了这个计划的意图和重要性。他决定忍辱负重接受这个任务,带领部队假意投降日军以获取更多的情报和战机。
1943年春天,汪伪政权组织了15000多兵力对通海五县展开了大规模的“清乡运动”。而当时我军驻守在通海五县的正是汤景延率领的自卫团!
“汤团”虽名义上归新四军管辖,但仍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这种关系,加上汤景延本人在国军中的过往经历,使得日寇认为“汤团”可能是一个可以突破的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姜颂平再次被派往通海说服汤景延归降。在与姜颂平的交谈中,汤景延表现出了对日军开出的条件的浓厚兴趣。他沉思片刻后告诉姜颂平:“这事关重大,我得仔细考虑。”
可汤景延却迟迟未给明确答复,这让姜颂平越来越焦虑。终于,在一次会面中,姜颂平忍不住拍案而起,质问汤景延到底有无决心。
汤景延则顺水推舟,表示自己确实有意归降,但条件是必须保留部队的原有建制,并且继续在原地驻防。
姜颂平将这一要求上报给日军高层,得到了他们的首肯。于是,在4月15日这一天,通海自卫团的驻地突然响起了枪声。
粟裕
在混乱中,新四军被迫追击突然反叛的“汤团”。“汤团”在汤景延的带领下,成功脱离了新四军的掌控,现场只留下三具伪军的尸体。
得到消息的姜颂平立刻与张北生一同前往约定地点迎接这支“新归降”的部队。日军高层对“汤团”的加入也极为重视,不仅设宴款待汤景延,还将其部队改编为“苏北清乡主任公署保安司令部第二教导大队”,并晋升汤景延为旅长。
为了进一步巩固“汤团”的归降,日军还要求汤景延通电全国,表明自己的投诚决心。这一举动无疑将“汤团”的投敌行为公之于众,也彻底断绝了他们可能的后退之路。
汤景延也明白,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更深入地获取敌人的信任,并为新四军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情报。因此,他照做了这一切,并开始了自己在伪军中的“新生活”。
粟裕
投敌后的汤景延整日与汪伪政府官员吃喝玩乐、打牌赌博。但实际上,他一直在暗中收集情报,并通过秘密携带的电台与新四军总部保持联系。
他在与伪军高官的交往中,不仅套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信息,还观察了敌军的阵地部署和武器装备情况。
而伪军高层中并非都是易于对付的角色。汤景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揭穿。
有一次,他发现一名排长与伪军的联系过于密切,可能已经被敌人收买。为了保护整个团队的安全,汤景延果断下令将其处决。
汤景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敌人在表面上对汤景延的信任越来越深。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新四军的反击已经在暗中酝酿,而汤景延正是这场反击的关键人物之一。
1943年9月,随着新四军的反“清乡”斗争逐渐走向胜利,潜伏工作已接近尾声。在9月29日的夜幕下,汤景延以二营营长周显才的婚礼为借口,举办了一场宴席。伪军军警头目们受邀而来,觥筹交错间,陷入了汤景延的陷阱。
当宴席上的日伪将领们酒酣耳热之际,突然,感觉到冰冷的枪口抵住了他们的太阳穴。抬头望去,只见“汤团”的士兵们已悄无声息地包围了整个屋子。几名企图逃跑报信的伪军,被守卫当场击毙。
紧接着,“汤团”冲出营房,迅速摧毁了伪军行动大队的指挥中心。而其他驻地的“汤团”战士们也在同一时刻揭竿而起,摧毁了当地的碉堡、特工站、警察署和区公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凌晨2点,汤景延指挥全团向新四军十八旅的防区进发。在南通警卫团的紧密配合下,他们穿越了敌人的封锁线,最终顺利进入了根据地。
当踏上根据地的土地时,“汤团”的全体官兵们欢呼着:“回家了!”
延安的《解放日报》迅速报道了“汤团”的归来,这支部队在忍辱负重167个日夜后,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此次行动被誉为苏中伪军的“破腹之战”,成为我军史上一次罕见的整团建制“假投降”的经典战例。新四军分区为“汤团”举行了欢迎大会,以表彰他们的英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欢迎大会上,粟裕紧紧握住汤景延的手:“让你受委屈了,汤团长!这半年多来,你一定没少挨骂吧?”汤景延却哈哈大笑:“只要能把日军赶出中国,乡亲们骂我祖宗八代也值得!”
事实上,“汤团”在卧底期间所做出的贡献远不止于此。汤景延利用便利条件为新四军运送物资、传递有价值的情报,并掩护了新四军方面的人员。
1948年,汤景延奉命前往浙东开展游击战,打击蒋军。不幸的是,在一次行动中他遭到了逮捕。5月14日,这位战士在上海江湾惨遭蒋军杀害。
汤景延为了抗战的胜利不惜忍辱负重、背负骂名深入敌后当卧底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正是有了像汤景延这样无私奉献的仁人志士的浴血奋战和牺牲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