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枪林弹雨走出来的将军们,在特殊环境下,形成了直率的性格。面对部下犯错,通常会严肃处理。因此,不少工作人员听闻哪个首长“不好相处”时,便在心里祈祷不要被分配过去。
向守志调任南京军区工作后,先后有三位秘书为他服务,分别是:羊维忠、刘万勤、赵挺。他们三人对向守志的评价都非常高,称他对部下们非常宽容,不知情不怪罪。
军区保密室有个新入伍的战士,在首长的文件袋上作标注时,把“向守志”写成了“项守志”。此事被向守志发现后,马上叫秘书把保密员喊来。
作为一名在首长身边工作的职员,怎么能犯如此低级错误?若是在战争年代,一个字都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从而造成重大事故灾难。
当向守志询问保密员时,保密员回答:“我不是故意写错的,只是顺笔写了顺手的那个姓了。”显然,这不是犯错的理由。
保密员很是紧张,说话都怯怯的。向守志见保密员很年轻,便让秘书去做他的思想工作。保密员原以为自己要背上一个处分,没想到,这件事就算是翻篇了。
给军区副司令员向守志开车的司机,有一次因为雨大,没有听司令员聂凤智的调遣。原来,有一天,有位军委老首长来到了南京,老首长的司机把人送到后,就把车停在了停车场。
没想到,会议结束得很快,当老首长出来后,天降大雨。这时,聂凤智看到不远处有辆车,便招呼司机过来。聂凤智想的是,先把老首长用军区的车送走,省得在外面等车。
结果,聂凤智喊了半天,车子纹丝不动。不过,这也不怪司机。当时,司机害怕车里进水,便把车窗都摇了下来,根本没听见。事后,军区管理局的负责人,要对司机进行处罚。
向守志得知后,亲自找聂凤智说明情况。最后,这位司机免予了处罚。
在工作人员们的眼中,向守志首长非常平易近人。可年轻人却不了解,这位温文尔雅的将军打起仗来,那是相当勇猛。
向守志17岁时,参加了红军。抗日战争中,他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太行军区第10团团长。向守志带领队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向守志曾回忆说:“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鬼子兵的飞机大炮。”
抗美援朝中,向守志改了名。当时,他担任志愿军师长,于1952年10月,指挥了著名的“西方山主阵地战”,9个月歼灭敌人1.9万人,击落敌机52架,打坏坦克52辆。
尽管向守志当时的资历尚且,但他的功绩是相当拿得出手的。1955年,向守志被授予少将军衔。对于别的将军来说,首次授衔基本就是军旅生涯的巅峰时刻,而对于向守志来说,似乎才是“起点”。
向守志后来担任了导弹学院院长、战略导弹部队领导。从一个战将,转变为科技领域的负责人,这在高级干部中并不多见。
1977年,向守志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到1990年从军区离休。期间,向守志还晋升为了上将军衔。
在军区,向守志非常重视“信访”。在秘书们的记忆中,有很多关于向守志首长认真处理“信访工作”的场景。
1970年,一位干部受到了错误处理,被取消了军籍。这位干部心里不服气,认为自己没错。于是,他于1974年开始了漫漫的申诉路。可等到特殊年代结束后,他的案子还没有被平反。
这时,有人给他提建议,让他给向守志写信。向守志看后,马上抽调得力干将组成工作组。经过调查后,发现当年对这位干部的处理,“是完全错误的”。在向守志的帮助下,这位干部恢复了军籍,按照相应的规定安排离休。
向守志对待下面的人,很客气。但也有令他发火,发怒的事情。
有一年,向守志去了大别山地区的干休所视察。结果,他还没坐稳,就有一位老红军当着他的面哭了起来。
大别山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不论医疗、交通,还是保障条件都是很差的。老红军们在干休所生活,原本想着革命了大半辈子,可以安享晚年了,却发现干休所的日子是那么“苦”。
不仅物质条件差,关键里面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也不好。向守志听到老红军的讲述后,很少发火的他,一掌拍在了桌子上。
他先是批评了干休所的领导,觉得还不够。于是,他叫来了干休所所有的职工开会,他怒批:“组织让你们来为老干部服务的,不是要他们给你们服务,更不是让你们来这里当官老爷的。”
随即,向守志开始了彻底地整顿,不少人都被踢出了干休所。老红军们非常高兴,纷纷写信表达谢意。
1990年5月,向守志离休。2017年9月2日,向守志去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