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昊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铁岭东部山区活跃着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勇武之师,这就是由沈(阳)铁(岭)抚(顺)联合县县委书记、保安团团长戴昊率领的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团。在那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文韬武略、智勇双全的戴昊,率部坚持敌后,英勇杀敌,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他那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威震敌胆的英雄气概,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一)
戴昊,原名戴福纯,1909年出生于沈阳东郊古城子村。自幼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一家人生活全凭其父戴贵芳在乡间行医勉强维持。戴昊7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一家人生活无着,母亲带着他和妹妹来到沈阳小北关投靠其叔父戴香九。叔父家也不富裕,母亲不得不出去做工以维持生计。
叔婶见戴昊天资聪颖,就节衣缩食供他上了小学。读书期间,他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经常受到师生称赞。可是,戴昊15岁那年,母亲又猝然病逝,他再也无力求学了。经人介绍到一家笔店当学徒,不久又考入电话局实习生传习班,结业后就留在那里做了实习生。
1928年,戴昊20岁了。坎坷的童年生活,艰难的人生道路,使戴昊对社会逐渐有了认识。他关心时局,面对军阀混战,列强侵夺,国运不昌,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他和许多爱国进步青年一样,苦苦地寻求着救国救民之路。他认为,中国要强大起来,必须加强军事力量。出于这种想法,他毅然考入了“东北学兵队”。“东北学兵队”是一所陆军初级军事学校。在校期间,戴昊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门课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参加一些进步的社会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增长了军事上的才干,还扩大了知识视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戴昊不堪当亡国奴,随一些青年学生辗转流亡到北平。为了抗日救国,他在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结识了东北大学进步学生宋黎、张金辉等人。1932年初,他随张金辉回到东北,在沈阳、辽阳等地从事抗日救国活动。他四处奔走,联络各地抗日武装,袭击日军,爆破铁路桥梁;组织发动学生及爱国进步人士,揭露日寇侵华罪行。1933年春,又同宋黎、张金辉等人组织起“中华青年抗日铁血团”,戴昊以记者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各种抗日活动,写标语,撒传单,使敌人日夜不得安宁。
1934年初,抗日组织遭到破坏。5月,为躲开日寇追捕,戴昊又回到北平抗日救国会总部。在继续从事抗日救国活动的同时,他参加了总部成立的马列主义读书会。通过对马列主义的学习,戴昊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一名具有爱国进步思想的青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年冬,地下党组织根据他的要求和长期表现,接纳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更加积极勇敢地战斗在对敌斗争的第一线。
1937年9月,华北已沦于敌手。党为了组织各地抗日武装,派戴昊等人到平西游击队工作。不久,这支队伍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戴昊任三总队七大队的指导员,跟随部队活动在阜平、涞源、昌平、宛平等地。1938年4月,涞源伏击战成功,重创日军,声威大振。8月,队伍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三团,戴昊先后任敌工科长、组织科长、教导队队长、教导员和支队政委等职。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1939年,组织上决定送戴昊到延安军政学校学习。学习期满,留在延安,先是在中央军委,后又到中央机要部门工作。这时戴昊在政治理论、党性修养以及军事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抽调大批干部、部队迅速挺进东北。1945年11月上旬,受党组织派遣,戴昊从延安来到沈阳,被任命为沈阳区(今属沈河区一部分)公安分局局长。不久,又被任命为沈阳市蒲河总区区委副书记兼保安大队长。
1946年3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沈阳后,向我解放区步步进逼,形势日趋恶化。4月,中共辽宁省分委根据急剧变化的形势和对敌斗争的需要,决定把沈阳市蒲河总区的6个分区、铁岭东部的5个区及抚顺北部的2个区合在一起,组成沈铁抚联合县。吴继周任县委书记,戴昊任县委副书记兼县保安大队长。县机关设在铁岭以东的大甸子村。
沈铁抚联合县的组建,标志着对敌斗争进入了艰苦阶段。联合县机关于1946年4月13日进驻大甸子村,该村是原铁岭县八区所在地,处于东部各区中心,是平原与山区的接壤地带。这里交通方便,进可攻,退可守,是理想的战略要地。为了建立对敌斗争的稳固根据地,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当时的中心任务: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反奸除霸、清算地主的斗争;努力扩充武装力量;尽快把基层民主政权健全起来。经过努力,在不长的时间内,联合县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区、村普遍建立了民主政权;反奸清算斗争轰轰烈烈;广大群众觉悟迅速提高,很快建立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沈铁抚联合县地处中长铁路以东、沈吉铁路以北三角地带的尖端,面临着沈阳、铁岭、抚顺三个重要城市,直接威胁着敌人在东北的指挥中心--沈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联合县的存在,使敌人感到严重不安。为了除掉这一心腹之患,国民党军队、地方反动势力向联合县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为了保卫根据地建设,保证后方发动群众运动的顺利进行,戴昊亲率县保安大队,在前沿区主动出击,在沈阳近郊至抚(顺)清(源)两县交界处的三千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武装斗争。
联合县组建不久,得知蒲河地区反动地主武装“大会”死灰复燃,又以仲官屯为中心成立起“大会”,公开提出反对八路军,反对民主政府。县委决定对“大会”发出警告,勒令他们停止活动。但“大会”对我政府警告置之不理。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4月29日,戴昊率领保安队夜袭“大会”老窝仲官屯,粉碎了这股反动地主武装。接着,保安队又在蒲河以北菜台子设伏消灭国民党新六军青年远征军二〇七师一部,毙、伤敌多人。这是联合县建立后首次与国民党正规军交锋,并取得了胜利。此一仗,对地方反动势力是一个很大的震慑,仲官屯反动“大会”的残余更加恐惧,纷纷悔过自新,并交出藏匿的枪支。5月27日,保安大队又进至抚顺地区,在章党区土口子村设伏,截击了敌人的运输队。
在此期间,我主力部队和上级机关先后撤离,形势越来越严峻,环境越来越艰苦。县保安大队个别人在紧要关头经不住考验,出现了叛变现象。一些战士情绪消沉,甚至离队逃亡,部队减员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戴昊在保安大队内部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分期培训部队骨干,对干部战士进行艰苦斗争的思想教育。通过讲政治、谈形势、作报告等形式,启发大家觉悟,纯洁队伍思想,逐步稳定了部队情绪。为了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戴昊为保安大队编了一支队歌,歌词是:
“沿着铁路,沿着山边,到处都有我们的伙伴。我们活泼、忠实、勇敢,我们年轻的保安队员,清算敌伪,减租减息,改善民生,发扬民主,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坚决保卫我们的沈铁抚。”
1946年7月,县保安大队奉命改为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团,并进行了集中整训。戴昊亲自动手制定训练计划,在部队建立了政治教育制度和组织制度。整训后的保安团人数增至600人,军事装备、政治素质都得到了提高。此时,县委书记吴继周调走,由戴昊代理县委书记,仍兼任保安团长。
8月中旬,保安团整训结束,又投入了紧张的战斗。18日,驻铁岭的敌警察大队及蒋军一部共350人向我县委驻地大甸子发起进攻,企图摧毁我根据地政权。在戴昊指挥下,我保安团以两个连的兵力在大甸子北山线麻地一带设防,击溃了前来进犯的敌人。9月上旬,为打开局面,扩大影响,开展边沿区的工作,戴昊决定,保安团主力向沈阳外围蒲河地区推进。在戴昊部署下,9月3日至4日保安团分南北两路进至沈阳近郊柳条湖、刘千户、铁营子一带,分别击溃了沈阳警察大队和地方反动“大团”的联合武装。9月5日,保安团一举攻下蒲河。当保安团进入蒲河村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群众走上街头欢呼:“戴昊的队伍又回来了!”这次行动,极大地震动了沈阳之敌,国民党报纸惊呼:国军安在!
保安团的主动出击,给了敌人以沉重打击,敌人视保安团为心腹之患,气急败坏地进行报复。9月10日,国民党军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下令驻抚顺的敌六十军一部,由会元堡、横道河子出动,从东面步步逼进;又令国民党辽宁省警察三个大队,由沈阳、懿路、铁岭出发,分三路向我包抄;同时还令各地方反动武装对我大肆袭扰。敌人来势凶猛,很快占领了李千户、催阵堡附近的大部分村庄。在这四面环敌,形势不利于我们的情况下,戴昊沉着冷静,率领保安团迂回穿插,寻打空隙,伺机打击敌人。10月7日,在铁岭附近八里庄以南,保安团破袭中长路,使敌人列在我撤出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敌人占领了联合县全境。我各级民主政府被强行解散,大批村干部遭到残酷迫害。敌人在各区都建起了“自卫队”,鸡冠山还驻扎了敌警察中队。那些被打倒的地主恶霸疯狂地进行反把倒算,白色恐怖笼罩了联合县全境。
我联合县保安团的去而复来,完全出乎敌人意料之外。为了打开局面,戴昊决定乘敌不备,拿下鸡冠山、白旗寨、黄旗寨这几处敌据点,建立稳固的立脚点。
12月10日拂晓,戴昊指挥保安团、武工队按既定的作战方案,兵分三路,向鸡冠山、白旗寨、黄旗寨的敌据点同时发起进攻。敌人毫无准备,对突如其来的攻击张惶失措。白旗寨一攻即破;鸡冠山之敌闻风而逃;黄旗寨不打自溃。保安团乘胜推进,直插大甸子和宿老屯一带。不到四天时间,一个东西长近百里的广阔地区,又控制在联合县手中。当地群众欢欣鼓舞,互相传颂:戴昊的队伍又回来了!联合县的干部又回来了!
1947年1月5日,保安团会同辽宁二分区八团及开原县大队,一举攻克大甸子。之后,又相继收复催阵堡、花豹冲、宿老屯等地,打开了工作局面。
保安团的节节胜利,使敌人惶恐不安,遂增派大批军队,向我疯狂反扑。敌人制定了沈(阳)铁(岭)抚(顺)开(原)“联防计划”,妄图以军事压力迫我退出县境。1月11日,驻开原的国民党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一部,长途奔袭下韭菜峪村;13日,我保安团在二道沟子村遭到围袭;2月24日,敌铁岭保安大队及国民党“交警”一部,窜至上韭菜峪、弯龙背、孤家子,同我保安团遭遇。在险恶的形势下,戴昊率领着联合县的干部战士,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迂回穿插,大踏步进退,声东击西,飘忽不定,连续粉碎了敌人五次合击,艰苦转战在沈铁抚这块三角地区,成功地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在东北解放战争的炮火中诞生的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团,在团长戴昊的带领下,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并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一支攻无不摧、战无不胜的勇武之师。戴昊作风民主,团结同志,深得广大指战员的拥护。他努力钻研毛泽东军事思想,善于调查研究,勤于思索,每次战斗后,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因此,他参加的130多次大小战斗,基本上打的都是胜仗。广大干部战士都赞誉他是智勇双全的好团长。他们说:“我们的团长简直是诸葛亮,能掐会算。领我们走,走得是时候,敌人准扑空;领我们打,打得是时候,保准能打败敌人。”
戴昊十分注意抓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他经常告诫战士:“我们是在敌后作战,是老百姓为我们提供食宿,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敌人离我们这样近,没有群众的掩护,我们是无法坚持斗争的。”他关心群众疾苦,常利用战斗间隙,组织战士帮助群众搞生产,因而博得了广大群众对这支队伍的支持和信赖。无论部队开到哪里,都有群众自动赶来送情报、传递消息。危机关头,经常能得到群众的帮助和掩护。在坚持沈铁抚敌后斗争中,戴昊走遍了这一带所有的村庄,踏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与沈铁抚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广大群众也从戴昊的言行中,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
戴昊品德超群,才华出众。工作环境再艰苦,都坚持天天写日记。从保存下来的厚厚的日记本中,可以看到当时环境的险恶,生活的艰苦,也看出一名年轻指挥员的品德和才干。戴昊每次讲话或作报告,从不让别人代写稿子。他的写作水平很高,是当时难得的“秀才”。1946年10月3日,为教育部队,他写了一篇“部队所处环境与发展简史”。1947年9月8日,他写出了“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团一年多的军事斗争总结”。这篇近万字的文章,无论从理论上或军事实践上都是难得的上乘之作。1948年,他还写出“军事工作总结”、“练兵与战斗的经验”,受到上级首长的高度重视。
(三)
1947年10月,联合县保安团奉上级指示,编为辽宁省独立一师二团,戴昊任团长,仍然负责联合县辖区的防务。是年底,辽东军区召开了庆功表奖大会,嘉奖坚持敌后斗争有功的部队、干部。会上,沈铁抚联合县保安团记集体功一次,得奖旗一面;团长戴昊被授予英雄奖章,记大功两次。辽东军区副政委刘澜波在嘉奖会上讲话指出:“有功单位和干部,英勇顽强,坚持敌后,打击敌人,支持群众斗争,配合主力部队,为反攻敌人打下了有利基础。”与此同时,《辽东日报》以“戴昊同志率部坚持敌后,完成任务”为题,报道了戴昊及保安团的事迹,号召全军向他们学习。
1948年10月17日,戴昊奉命率二团开往吉林,准备截击从长春外逃之敌。19日,长春守敌投降,二团又驱兵南下,参加了解放沈阳的战斗。
1948年11月2日,戴昊的家乡沈阳解放了,他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为了解放全中国,11月8日,戴昊告别了家乡父老,率队随军南下,投入了平津战役。接着又沿平汉路长驱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迅速进入湖北北部。1949年5月武汉三镇解放,戴昊率部进驻武汉。
因长期战斗,环境艰苦,戴昊积劳成疾,终于一病不起。虽经千方百计抢救,但因医疗条件的限制,未能奏效。在红旗即将插遍全国的时候,在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的前夕,1949年7月20日,戴昊离开了人世,时年40岁。
如今,戴昊长眠在湖北龟山脚下的烈士陵园里。他的名字不仅刻在墓碑上,也刻在沈铁抚几十万人民的心中。他的光辉事迹,如同北斗星光,永远闪烁在沈铁抚的上空!
你若喜欢,请点下面 专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