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陈毅的第三个儿子陈小鲁对外发表了自己的道歉信。他在信中的部分是这样写的:“我希望能代表曾经伤害过老校领导、老师和同学的老三届校友向他们郑重道歉,不知道校友们是否授权我做这样一个道歉?”

此事一经报道,马上引发了强烈讨论。在陈小鲁看来,这份道歉是迟来的道歉。因为他从父亲病逝后,就开始了自我反省。甚至在更早的时候,他就有了疑惑……



陈毅18岁时,赴法勤工俭学后,即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生涯。参加革命后,陈毅对待每段感情都很认真。他和肖菊英成婚后,肖菊英误以为他遇难而跳井殉情;

和赖月明结为伴侣后,因战事无奈分开;和胡兰畦有过一段感情,胡兰畦拿出成都的房产供养陈毅父母,而她终身未婚。

1940年,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与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成员张茜结为夫妻。当时,这段感情引起了不小轰动,有人说张茜嫁了个“大丈夫”,对此,张茜表示,年龄差距不是主要的,她感觉自己的学问和政治水平远不及陈毅。

她决定要嫁给陈毅时,就做好了追赶陈毅的决心。

婚后,夫妻感情深厚。三儿子陈小鲁于1945年出生在苏北解放区。因为战争缘故,陈小鲁无奈与父亲分开,他被母亲带着和两个哥哥一起到了山东。不久,山东遭遇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母子四人只能被迫转移到由苏联红军驻防的大连。

路上的情况是危机四伏的,好在他们一路平安。解放后,陈小鲁跟随父亲居住在上海。他在上海读的小学,学习成绩不错。1954年,陈毅出任国家副总理,举家搬迁北京。此后,父母忙于外交事业,很少能见到一家团聚的美好时光!



尽管父亲不在身边,但对几个孩子的教育却没有松懈。陈毅对家人要求严格,促使孩子们不敢向父亲提额外要求。

上学时期,陈小鲁只求父亲为他办过一件事:老师嘱咐他请父亲为校运动会题词。陈小鲁后来写文章说,父亲答应题写后,我高兴得真想跳起来!

1966年,陈小鲁在北京第八中学读高三。因他品学兼优,又能和同学平易相处,颇受同学的拥戴。同年,陈小鲁被选为校革委会主任。此后,陈小鲁就加入了“热血少年”的行列中。

那时,中南海的局势越发紧张起来。陈毅对陈小鲁说:“外交部的事,你不要管,有人找你,你也不要管;你学校的事,我也管不了,也不要与我说。”这样说,父子俩就“划清界限”了。

陈小鲁“引领潮流”,冲在最前头。可当他发现光明磊落、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父亲,也成了被批判的对象后,陈小鲁退出了“发狂”的队伍,从此“逍遥”起来。

回望过去,重新提起那段历史,陈小鲁感慨地说:“我做过错事,但并不违心,这是当时教育的结果。但我反对打人,为制止学生打人,我甚至挨过打。”

有人帮陈小鲁说话,说他并没有打人。陈小鲁表示,是他组织的,就是要负主要责任。



1968年,周总理把陈小鲁送到东北部队当兵。他到部队三年,依着总理的嘱托,没有和家里通过信。当陈小鲁回家时,父亲已经住进了医院。1972年1月,陈毅病逝。

1975年,陈小鲁被选派到南京上大学,成了当时的“工农兵学员”。同一年,陈小鲁和粟裕大将的女儿粟惠宁结为夫妻。

1962年,陈小鲁在北京四中读初三时,认识了粟寒生。虽然两人同级不同班,但因父辈的关系,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好友。

1971年,陈小鲁回北京后,看望完父亲后,第一时间去见了粟寒生。在粟家,粟寒生把妹妹粟惠宁介绍给陈小鲁认识。此后,两人开始交往,不久建立了恋爱关系。

1979年,陈小鲁走上了父亲的工作道路,他进入外交部,被派往中国驻英大使馆,担任副武官。在英国工作了4年半,积累了不少知识。对于在英国生活、工作的经历,陈小鲁说,原以为英国军队的官兵关系很恶劣,实际上是比较融洽的,军民关系也是不错的。

从英国回国后,他到了一个民间学术组织——战略研究会,担任高级研究员。相比于当官,陈小鲁更愿意无拘束的生活。陈小鲁有句口头禅就是:“走自己的路,做事靠自己”。



陈小鲁自结婚以后,一直在岳父的旧宅居住。一家人过着平民化的生活,十分安逸。陈小鲁晚年和罗瑞卿的女儿点点,一起做了推广“生前预嘱”的公益网站。

此外,陈小鲁最为关注的,就是1988年办理成立的同学会。只要陈小鲁有空,就会去参加。陈小鲁建立同学会的初衷,就是为了消除特殊年代时,同学之间的一些隔阂。

2018年2月28日,陈小鲁病逝,享年72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