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初夏,陕北高原上麦浪翻滚。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刚刚转移到王家湾不久,这个隐藏在黄土沟壑里的小村庄顿时热闹起来。炊事班的老张头正蹲在窑洞前择菜,忽然看见主席披着那件打补丁的灰布棉袄,带着两个警卫员往村口走去。
"主席又去帮老乡们收麦子哩。"老张头对正在晾衣服的警卫班长李银桥说,"你咋不多派几个人跟着?"
李银桥擦了把汗,苦笑道:"您老又不是不知道主席的脾气。"正说着,忽然瞥见村口磨盘后闪过几个穿粗布褂子的身影,顿时变了脸色,抄起驳壳枪就追了上去。
毛泽东此时正在麦田里帮老农王老汉捆麦秸。七十多岁的老汉急得直跺脚:"使不得使不得!您这拿笔杆子的手哪能干这个!"主席却笑呵呵地挽起袖子:"我在韶山冲也是种过地的嘛!"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争执声,回头看见李银桥正拦着几个农民打扮的年轻人。
"怎么回事?"毛泽东拍拍手上的麦屑走过来。那几个年轻人立刻挺直腰板,有个浓眉大眼的差点就要敬礼,被同伴拽住了衣角。
李银桥额头沁出冷汗:"报告主席,这是...是警卫连的同志..."
毛泽东眯起眼睛打量这几个"农民",突然笑出声:"好嘛!我们李班长现在都会搞'暗哨'了?"他指着其中一个小伙子,"你手上的老茧是握枪磨出来的吧?还有你——"转向另一个,"裤脚上的绑腿打得这么规整,老乡们可没这个习惯。"
被点破的战士们面面相觑。那个浓眉大眼的小战士鼓起勇气:"报告主席!胡宗南的部队离这儿就七十里地,我们..."
"七十里又怎样?你们看看这漫山遍野的老乡,哪个不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都给我把枪收起来!"
不远处,果然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躲在磨盘后面偷看。李银桥还要争辩,主席已经挥挥手:"去去去,都给我下地干活去!银桥啊,你留下就行。"
当天傍晚,王家湾的麦田里多了十几个生龙活虎的"短工"。那个浓眉小战士帮王老汉扛麦子时,老汉悄悄塞给他两个煮鸡蛋:"娃娃,饿了吧?你们首长也是为毛主席好..."
小战士红着脸推辞,抬头却看见主席蹲在田埂上,正用铅笔头在烟盒纸上写着什么,两个真正的警卫员像门神似的立在五步开外——既不影响群众靠近,又能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夜色渐浓时,毛泽东披着星光往回走。李银桥听见他轻声哼着湖南小调,突然停下来问:"银桥,你说为什么老百姓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粮食留给咱们?"没等回答,主席自己笑了,"因为咱们把保镖都变成帮工了嘛!"笑声惊起了窑洞顶上的夜鸟,扑棱棱飞向缀满星辰的夜空。
02
1952年后,毛主席经常深入各地考察,每次出行都不走寻常路。他不喜欢事先安排得太死,总想临时看看真实的民情。这一天,他到了武汉,按照原计划只是看看工厂、走访几个社区,可他突然心血来潮,说:“咱们去黄鹤楼走走。”
此话一出,随行的罗瑞卿脸色微变。他是此次视察的安保负责人,马上就意识到问题不小。那时候黄鹤楼游人如织,万一人群中有人认出主席,不仅场面难以控制,还可能引发安全风险。更别提当时的国际局势,敌对势力仍在暗中活动,稍有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主席,”罗瑞卿压低声音劝道,“现在黄鹤楼人太多,不清场太难控制局面。我们不如等晚上人少了再去?”
毛主席却笑了笑,摆摆手:“非得清场,那不就打草惊蛇了?你要是担心,就安排几个人悄悄跟着。”
罗瑞卿犹豫了一下,看着毛主席坚定的眼神,知道劝是劝不动的。他点点头。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换上一身灰布中山装,头戴老式军帽,脸上蒙着口罩和大墨镜,身边带着几名便衣警卫。他像个普通游客一样,从黄鹤楼脚下慢慢往上走,边走边看,时不时停下脚步欣赏长江的景色。
“这江水真宽广啊,”他望着滚滚江水,轻声说,“想当年我和几位老友也来过这里,那时哪有这么多人哪。”
旁边的警卫小声提醒:“主席,我们尽量不要久留,快点看完下楼吧。”
毛主席点点头,却还是在每一层楼都细细停留。他走到一幅古画前,凝视良久,忽然回头问身边一个游客模样的小男孩:“小同志,你看这画怎么样?”
男孩抬头看看他,咧嘴一笑:“好看!你声音怎么这么像毛主席啊?”
话音刚落,旁边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眯起眼睛盯了他几秒,忽然惊呼一声:“毛主席!”
声音不大,但足以引来周围游客的注意。一传十,十传百,游客纷纷围了上来,有的激动地叫着主席的名字,有的甚至想冲上来握手。
“快!围住!”罗瑞卿一声令下,几名警卫立刻围成一圈,将毛主席护在中间。他们一边安抚人群,一边迅速带着主席朝楼下撤退。
人群越来越多,有人举着相机拍照,有人高呼口号,场面一度有些混乱。但毛主席神情平静,还回头朝人群挥了挥手:“大家别挤,小心摔着。”
好不容易下了楼,众人气喘吁吁地护送毛主席登上汽车,驶离景区。车上,罗瑞卿满头是汗:“主席,这种事以后可不能再冒险了。”
毛主席轻轻一笑:“咱们总不能老是隔着玻璃看人民吧?群众中间,才是真正的江山。”
他望向窗外,不远处还有人在人群中追着车挥手,毛主席也缓缓抬手回应,脸上满是温和。
“你们看,咱们的人民,多可爱。”他说这句话时,语气轻,却满是深情。
03
北京的秋天总是来得突然,一夜之间,香山的枫叶就红了。中南海菊香书屋里,保健医王大夫皱着眉头放下听诊器,手指无意识地在病历本上敲打着。
"主席,您的血压又升高了。"王大夫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静,"最近睡眠怎么样?"
毛泽东靠在藤椅上,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件,闻言只是笑了笑:"老毛病了,睡不着就工作,工作累了自然就睡了。"
站在一旁的警卫队长李银桥忍不住插话:"主席已经连续三天没合眼了,昨天夜里我进来换茶,看见他还在批阅东北送来的报告。"
王大夫叹了口气,转向李银桥:"小李,你得想想办法。主席这作息再不调整,铁打的身子也扛不住啊。"
毛泽东摆摆手,眼睛却没离开文件:"革命时期比这苦多了,不也过来了?现在国家初建,多少事情等着处理..."
"主席!"王大夫突然提高了声音,把毛泽东和李银桥都吓了一跳,"您这样下去,不出半年就得垮!周总理特意嘱咐我,一定要把您的健康状况放在第一位!"
房间里一时安静下来。毛泽东终于放下文件,揉了揉太阳穴:"那你说怎么办?安眠药我是不吃的,那些玩意儿吃了头晕。"
王大夫和李银桥交换了一个眼神。这段时间他们私下商量过多次,终于,王大夫小心翼翼地说:"主席,我们考虑...或许您可以试试游泳?"
"游泳?"毛泽东眉毛一扬,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彩。
"对,游泳能放松身心,又不会太剧烈。"王大夫赶紧解释,"清华大学的室内游泳池条件很好,我们可以安排..."
毛泽东突然笑了起来,笑声洪亮得让两人都愣住了:"好!就游泳!什么时候去?"
李银桥惊讶地看着主席突然焕发的精神:"主席,您...会游泳?"
毛泽东站起身,拍了拍李银桥的肩膀:"银桥啊,你可知道我在湘江里泡大的?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整天在水里嬉戏,比谁游得快,比谁憋气久..."他的眼神飘向远方,仿佛又看到了故乡的山水。
04
就这样,第二天下午,一行人来到了清华大学游泳池。更衣室里,李银桥紧张地帮毛泽东换泳衣:"主席,您真的很多年没游了,一定要小心,慢慢来..."
毛泽东却已经迫不及待,大步走向池边。池水在灯光下泛着蓝光,他深吸一口气,一个漂亮的入水动作跃入池中,溅起的水花让站在池边的王大夫和李银桥都惊呆了。
只见毛泽东在水中如鱼得水,自由泳动作标准而有力,转眼就游到了池子另一端。他转身时看到两人目瞪口呆的表情,不由得哈哈大笑:"怎么样,我这'浪里白条'的名号不是白叫的吧?"
王大夫结结巴巴地说:"主席,您这...这哪像是多年没游的样子..."
毛泽东游回池边,抹了把脸:"身体记得呢。就像骑自行车,学会了就忘不掉。"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是发现了新玩具的孩子,"这池子不错,明天还来!"
从那天起,游泳成了毛泽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多忙,他总能挤出时间去游泳。中南海的室外游泳池、玉渊潭、十三陵水库...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最让警卫员们震惊的是那年冬天。北京的一月,池水结了一层薄冰,李银桥看着都打哆嗦:"主席,今天太冷了,要不改天..."
毛泽东已经换好了泳衣,闻言只是笑笑:"银桥,你知道我家乡有句老话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越是极端天气,越能锻炼意志。"说完,他拿起一块石头砸开冰面,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
李银桥和几个警卫员站在池边直跺脚,毛泽东却在水中游得畅快:"下来啊!适应了就不冷了!"
"不不不,我们给您站岗就行..."李银桥牙齿打颤地回答。
05
转眼到了1954年夏末,中央领导人在北戴河休养。一天下午,毛泽东正在看书,突然抬头望向窗外:"银桥,今天去海里游泳怎么样?"
李银桥看了看天色,有些犹豫:"主席,气象预报说傍晚可能有风浪..."
毛泽东已经站起身:"正好,我还没在大风浪里游过呢。走!"
海滩上,风确实比平时大了许多,白色的浪花拍打着岸边。随行的王大夫看着灰蒙蒙的海面,忧心忡忡:"主席,水温太低了,而且这浪..."
毛泽东正在做热身运动,闻言笑道:"你们啊,就是太紧张。我在湘江游的时候,比这风浪大多了。"说完,他大步走向海水。
李银桥急忙跟上:"主席,至少让我们几个跟着您一起游!"
毛泽东回头看了看几个年轻的警卫员,点点头:"行,但别离我太近,免得互相影响。"
冰冷的海水让几个年轻人刚下水就倒吸凉气,毛泽东却像回到家一样自在,很快就游向了深处。李银桥拼命划水跟上,但主席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主...主席!慢点!"李银桥在浪花中大喊。
毛泽东停下来,踩水等着他们:"银桥,你这体力不行啊,回去得加强锻炼!"
一个小时后,风浪更大了。李银桥和几个警卫员已经筋疲力尽,嘴唇发紫。毛泽东却游兴正浓:"你们先回去吧,我再游会儿。"
"不行!"李银桥急得声音都变了调,"这太危险了!"
毛泽东看了看几个年轻人狼狈的样子,终于妥协:"好吧,那你们上那艘渔船休息,我再游一会儿就回去。"他指着不远处一艘正在收网的渔船。
李银桥还想说什么,一阵大浪打来,呛得他直咳嗽。毛泽东已经转身游向了深海。
渔船上的老渔民看到几个穿军装的年轻人狼狈地爬上船,吓了一跳:"同志们,你们这是..."
李银桥顾不上解释,眼睛死死盯着远处毛泽东的身影:"老伯,能开船跟着那个人吗?那是...那是我们首长。"
老渔民顺着方向看去,只见一个身影在波涛中时隐时现,不由得惊叹:"哎呀,这位大兄弟水性了得啊!这天气还敢游这么远..."
渔船慢慢跟上毛泽东,李银桥站在船头,心提到了嗓子眼。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毛泽东的身影消失在了浪花中。
"主席!!"李银桥几乎要跳下海去,被老渔民一把拉住:"别急!你看!"
果然,几秒钟后,毛泽东的头在更远的地方冒了出来,他甚至回头朝渔船挥了挥手。
老渔民赞叹道:"这位首长真神了!我在海上打鱼三十年,没见过水性这么好的!"
李银桥却快急哭了:"老伯,求您了一定要跟紧他..."
就这样,渔船跟着毛泽东在海里转了一大圈,直到天色渐暗,毛泽东才游回岸边。当他浑身湿漉漉地站在沙滩上时,李银桥冲过去,声音都哽咽了:"主席,您吓死我们了!"
毛泽东却神采奕奕,一点疲态都没有:"银桥啊,大海比游泳池有意思多了!明天还来!"
王大夫赶紧拿来干毛巾:"主席,您游了快两个小时了,这太..."
"两个小时?"毛泽东惊讶地看了看表,"我感觉才一会儿呢。"他活动了一下肩膀,"舒服!比什么药都管用!走,回去吃饭,我饿坏了!"
看着毛泽东大步走在前面的背影,李银桥和王大夫相视苦笑。王大夫小声说:"看来咱们的建议...有点太成功了。"
李银桥擦了擦脸上的海水,无奈地摇头:"我只希望主席下次能选个风平浪静的日子..."
远处的毛泽东回过头,笑着喊道:"银桥!别磨蹭了!明天早点来,我教你踩水!"
海浪拍打着岸边,夕阳的余晖洒在毛泽东的身上,勾勒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剪影。这一刻,他不再是日理万机的国家领袖,只是一个享受与大自然搏击乐趣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