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人到村党支部书记,再到县人大代表,身份几经转变,但初心始终如一——“让村庄变美,让群众致富”。自2017年回乡以来,泰顺县包垟乡岩上村党支部书记龚海港带领着岩上村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蝶变,将杨梅产业打造成地标品牌,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更依托人大代表职责,聚力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民生难题化解。如今,这个常住人口中六成以上为老人的偏远山村,正焕发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回乡创业
从“商海”到“乡土”的初心抉择
201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龚海港回到岩上村,成立泰顺红岩商贸有限公司,帮助村民销售杨梅、土猪等农特产品。凭借实干担当,他迅速赢得村民信任,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并以98.65%的得票率成为县人大代表。
彼时的岩上村,村庄环境脏乱、村民纠纷频发、基础设施薄弱。龚海港从整治环境入手,带头清理垃圾、培育文明乡风。“村干部不带头,群众怎么信服?”他挨家挨户动员党员和村民参与整治,带动全村实现“洁净美”蜕变。
龚海港深知党建引领的重要性。他依托村级“瓯江红”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严格落实值班制度,确保村民“急难愁盼”随时有人管。每月15日的主题党日雷打不动:重温入党誓词、学习最新政策、汇报联户情况……26名党员在他的带领下,成为村庄治理的中坚力量。
针对村务公开,他严格推行“五议两公开”制度,确保重大事项村民全程参与。此外,龚海港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全村划分为2个网格片区、4个微网格,森林防火、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事务“一网兜尽”,社情民意收集效率大幅提升。
基建攻坚
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路不平、水不畅,谈何发展?龚海港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头等大事。他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推动乡级水源工程、“四好农村路”等项目落地。村庄内部道路全部完成“白改黑”升级,两侧人行道铺上大理石;生活污水纳管处理,终端工艺提升后,昔日刺鼻气味彻底消失;自来水实现户户通,村民再不为饮水发愁。
最让他牵挂的,是杨梅园区的产业路。“果子运不出山,再好也变不成钱!”岩上村2000余亩杨梅多分布在山头,崎岖山路导致采摘效率低、运输损耗大。龚海港多次向乡党委政府建言,最终争取到6公里产业道路硬化项目。如今,货车可直达果园,杨梅保鲜度和运输效率显著提升。
“守着‘浙南杨梅第一乡’的名号,不能只卖原料!”龚海港决心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他邀请市县专家进村指导,培育13亩精品杨梅示范园,带动全村种植面积从500亩扩至2000亩。为破解销售难题,他搭建“红岩农特产品直卖网”,建设共享冷库,与顺丰合作实现江浙沪“当天达”,并化身主播直播带货。
镜头前的他,手捧杨梅侃侃而谈:“我们的杨梅颗颗饱满,甜过初恋!”2024年杨梅文旅节上,他联合媒体团队直播成交一千余单、销售额超26万元。当年线上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为延长产业链,他推出竹编礼盒、开发杨梅深加工产品,并引入蓝莓、羊肚菌等特色种植,打造多元产业矩阵。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在他的带动下,5名村民加入主播队伍,家门口就业成为新趋势。
代表履职
架起群众与政府的“连心桥”
作为县人大代表,龚海港始终将“为民发声”视为使命。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卫生意识薄弱问题,他提出“党员包片联户”方案,通过常态化评比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围绕养老难题,他建议整合村级资源建设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已进入规划阶段。
“人大代表不是光环,而是责任。”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四年来,他提交建议6件,推动解决民生问题10余项,从道路硬化到库区人民水源大事,件件关乎村民切身利益。2024年,他荣获“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人民好代表”“浙南明珠、最美山城”先进个人等称号,但在他看来,“村民的笑脸才是最高荣誉”。
从“外出创业者”到“乡村振兴领头雁”,龚海港用七年时间,通过不断发展壮大产业、提升人居环境,带领岩上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