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春的莱芜大战,是陈毅领导华野打出的解放战争第一个歼敌最多的战役,一战歼敌5.6万余人,震惊天下。
在这一战中,一纵第1师第1团第1连起了最重要的关键作用。
陈毅、粟裕挥师把敌李仙洲的主力73军和46军主力引诱到了莱芜城,准备集中大军进行围歼。2月21日上午,李仙洲发现情况不妙,立即下令夺路突围,谁知大军竟然卡在离莱芜城北门不足一公里的一个弹丸小村。
这个弹丸小村叫小洼,只有10来户人家,很不起眼,唯一的亮点就是莱(芜)吐(丝口)公路从村中央穿过。此刻它却成了拦阻莱芜敌军北逃的第一道关隘。2月21日上午,李仙洲投入73军主力15师和总部特务营,由15师代师长杨明亲自指挥,在9架飞机配合下,猛攻竟日,竟然没有打下这个突围的缺口。
华野守卫小洼的,就是一纵第1团第1连。
小洼是既小又凹,像个锅底,两边山往下一栽就看不到了,因此易攻难守。战斗在上午十点就开始了。
1连连长李金山、指导员徐峰。他们率领全连首先守住村外的第一道关口——一个小高地。战斗一打响,敌人的攻势就很猛。徐峰在正面指挥,操起机枪扫过去,突然好像有人狠狠朝他胸部击了一棍,他就就昏迷过去了。 随即他的指挥,交给了一排长王国栋。
激战一上午,双方打成了对峙。
但是,由于山上的敌人封锁了1连通向营、团指挥所的道路,在锅底的1连成为了孤军,但还是死死守住村外的一个小高地,卡住了敌人的前进之路。
下午,敌人向小高地发起最猛烈的进攻。1连战士们在连长李金山的指挥,对着一轮轮冲过来的敌人进行扫射,敌兵人数众多,但是还是打不过去。敌机飞过来,轮番狂轰滥炸。冲锋的敌人遭到打击后,便后退,这时敌督战队出动了。他们关上莱芜城北门,见到往回退的敌兵就开枪,逼着敌兵冲锋。在激战中,连长李金山牺牲在三排阵地上。二排长王开轩也负了伤,全连的干部,除了一排长王国栋,全都伤亡。全连的班长、战斗组长也已伤亡过半。
就在这危急时刻,王国栋站出来,对大家喊道:
“全连听我指挥!坚决守住小洼!我们红1连决不背历史包袱!”
然后,他下令党员代理班长和战斗组长,把牺牲的战士们身上的弹药集中起来,准备再战。 但是,兵力毕竟显得单薄,王国栋果断决定全部人员集中到村里坚守。他下令三班负责掩护。
三班长叫孙广才。他发现西面80米开外敌人架着4挺轻机枪,立即叫来全班战士,说:“两个人瞄准一个!”他一声口令:“打!”战士们同时开火,敌4个机枪手全都应声倒地。 敌人慌乱了,于是,大家进入了小洼村。
这时团、营指挥所先后派了4名通讯员到小洼传达命令,都牺牲在半路上。1连的伤亡继续增加,战士们手里的子弹越来越少,大家上好刺刀,准备了石头。 敌人终于爬上小高地,向小洼村进攻。一场白刃战立即展开。
两个敌人围住了大个子战士陈瑞有,嚷着要陈瑞有缴枪,陈瑞有粗声粗气地说:“你们过来吧!”敌人又喊:“妈的,举起手来!举起手来!”便向陈瑞有逼近。霎时,只听得靠前的一个敌人一声惨叫, 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动作敏捷的陈瑞有一刺刀扎进了那个敌兵的胸膛,血随着拔出的刺刀喷射。另一个敌人吓得拔脚就跑。坟包后面又窜出几个敌人,陈瑞有依然沉着镇静,凭着他强壮的身体和熟练的刺杀技术,左一刺刀,右一枪托,先后刺中了敌人或打碎了敌人的脑袋。但是,他的力气终于用尽了,一踉跄栽倒地上,又一股敌人端着刺刀向他扑来,陈瑞有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士彭大昌没有来得及装上刺刀,敌人已冲到跟前,他一手握刺刀,一手握枪,前刺后敲,撩倒了三四个敌人,当他最后敲昏一个戴军官帽的敌人时,被子弹打中,英勇牺牲。战士殷安洲也在拼杀 了几个敌人后光荣牺牲。
但是,经过一阵激烈的拼杀,1连勇士硬是用刺刀拼退了敌人。在拼杀中,王国栋两次负伤,第二次伤势较重,战前派在1连的营部重机枪排副排长李锦国,立即接替他进行指挥。
李锦国把剩下的人合并成两个班。大家伏在小洼村头,誓与敌人决一死战!但是敌人却给打怕了,未敢再贸然发起新的进攻。
下午4时,太阳开始西沉,营部通信员卢学林穿过敌人火力封锁,终于来到了小洼,传达团长的命令:“1连出色地完成了预定任务,马上撤出小洼。”
于是,1连立即开始后撤。
在酷烈的战斗中,1连付出了光荣的代价,全连140多人,战后留在连队的只有36人,其中有些还是负伤后不下火线的勇士。 但是,他们堵住了敌人一个师的进攻,堵住了在莱芜城城内的几万大军,为华野大军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包围莱芜城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战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听说他们的事迹后,感动地说:“1连真是气壮山河啊!”
确实是如此,正是因为1连堵住了敌人的突围之路,使得李仙洲大军在莱芜城内外被陈粟大军成功包歼,最后被全歼。
莱芜大捷之后,一纵高度评价了一连的小洼守卫战, 授予“人民功臣第一连”的称号,并赠给一面由陈老总亲自题写的“气壮山河”的锦旗。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