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东南硕望——钱大昕纪念展”在嘉定区外冈镇隆重开幕。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出身于嘉定望仙桥的文化世家,即如今的嘉定区外冈镇。他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品格,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儒林典范,被誉大“一代儒宗”。
钱大昕一生求学不辍,著述等身。早年以诗赋扬名文坛,继而博通经学,考辨审实,在史学领域深耕细作,学术成就横跨多个领域,造诣颇深。其《廿二史考异》,更是开清代史学考证之先河,对后世史学研究和学术风气影响深远。他在方志学、算学、校勘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成就显著。
致仕后,钱大昕将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先后出任南京钟山书院、太仓娄东书院、苏州紫阳书院院长。执掌杏坛三十余年,作育英才,树人树德。其门下弟子不下二千人,皆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钻研实学,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潜研学派。
钱大昕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其家族和嘉定的骄傲。他引领家族成员倾心向学,共同铸就了一个声名显赫的学术世家,外冈钱氏被誉为“东南之望”。
此次的展览旨在通过珍贵的文献、实物与图像资料,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这位学术巨匠的学术魅力和高尚风范。
展览特设“吴中才子:钱大昕的一生”“既精且博:钱大昕的学术成就”“薪火相传:钱氏家学传承”“乾嘉风尚:钱大昕的学术交游”“淳古朴茂:钱大昕的书画作品”五大篇章,通过三十余件手札、书画、碑帖、古籍著作及众多图像资料的展陈,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钱大昕的人生轨迹与学术艺术成就。
据悉,此次展出的展品不仅汇聚了嘉定博物馆重要馆藏,还整合了北京观雪斋、明止堂中国字砖陈列馆、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等机构的珍藏。清嘉庆间刻本《十驾斋养新录》《天一阁碑目》、钱大昕致李文藻书札册十九通等珍贵古籍悉数亮相。
来自北京的李经国是钱大昕研究专家,著有《钱大昕年谱长编》,此次为展览提供了大量展品和指导。正如他所言:“从望仙桥的琅琅书声,到紫阳书院的滔滔宏论,外冈镇的水土滋养了钱大昕,而他也以毕生学术之光反哺了这片文化沃土。”
此外,展览的另一看点是清代书法作品,不少钱大昕与师长、朋辈的往来信札,以及同时代学者的信札也在展览中展出。“使本次展览不仅成为研究钱大昕学术思想的重要窗口,更是一场难得的书法艺术盛宴。”嘉定地方史专家、副研究馆员林介宇是此次纪念展的策展人,他告诉记者,部分清代学者的珍贵书札和乾嘉学派重要人物的墨迹在此集中呈现,能让市民近距离感受那个时代的学术氛围与文化力。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为期三个月,并对公众免费开放。
嘉定自古文风昌盛,名人辈出,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外冈作为钱大昕的出生地、钱氏宗祠的坐落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河一桥,都镌刻着钱大昕“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钱氏家族“诗礼传家”的家风家训也成为嘉定文化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展览的启幕,“钱氏家族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项目也正式启动。外冈镇将通过举办专题展览、打造特色场馆、讲好大思政课、开设线上专栏、制作系列短视频、开展主题活动、推出文化研学路线、开发文创产品这八个举措,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钱氏家族历史与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矩阵化,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改造一新后的外冈镇图书馆也已于当天正式启用。作为以“钱氏家族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特色图书馆,馆内展出了40余件钱学森、钱伟长相关物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物件均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和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外冈镇将依托院地资源共享,打造特色藏书体系,进一步拓展读者的阅读范围和借阅便利。
近年来,外冈镇通过深挖历史文脉、整合文化资源、升级公共空间,逐步构建起“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新生态。外冈镇“两校两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空间的启用和改造,为市民搭建学习提升、文化交流、技能培训的多元化平台,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与体验。
同时,充分依托嘉昆太协同发展区位优势,举办“理响嘉昆太”宣讲村晚、“带着爸爸去种田”等品牌活动,让高品质文化服务“随处可见”“触手可及”。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外冈镇持续发力,以钱氏宗祠、望仙桥等历史遗迹为核心,投入大量资金启动钱氏宗祠周边地块动迁工作,同步完成整体文旅规划设计,未来将打造江南文化地标,重现“诗礼传家”的钱氏家风魅力。
外冈镇党委书记李雪表示,外冈镇始终以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将持续聚焦提升城市人文魅力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构建高水平公共文化品牌矩阵,着力打造“外冈样本”,为嘉定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示范区,打响“文化五城”品牌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外冈成为展示嘉定礼乐风雅之城文化魅力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