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与中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历史上交往频繁,中国古籍中有丰富记载。但是,在真正史学意义上,中国人对菲律宾史的研究还很薄弱。菲律宾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且在文化上有着“既不东也不西,但既东又西”的特点,在新时代推进菲律宾史研究,不仅能丰富对菲律宾历史的认识,还有助于中国学界借助国际菲律宾史研究的转型,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历史研究中发出中国声音。
《菲律宾史新论》收入了中国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关于菲律宾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拓宽了菲律宾史的研究范围,还深化了已有的菲律宾史研究,更为未来的菲律宾史研究提供了新起点。
菲律宾黎刹公园
(图片来源于列国志《菲律宾(第2版)》)
序言(节选)
菲律宾与中国一衣带水,比邻而居,历史上交往频繁,在中国古籍中留下了丰富记载。但是,在真正史学意义上,中国学者对菲律宾史的研究还很薄弱,这与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增加的了解菲律宾的需求很不适应,也与中菲不断增长的战略关系的重要性不相适应。每次到菲律宾访问研究,不论是当地人还是华侨,都喜欢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菲律宾史。这个问题既反映了他们希望了解我对菲律宾的认识,又说明他们对菲律宾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不到位。
我总是回答他们三点。第一,菲律宾的地缘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今天的中国而言,越来越重要。从历史上看,菲律宾是中国历代王朝下西洋的重要一站,也是中国人深入了解东南亚民族和文化的海上前哨基地。进入近代以后,菲律宾成为西方殖民者挺进远东地区的桥头堡和加油站,也是美帝国主义企图进入亚洲大陆的一个跳板。有学者甚至认为,“全球化始于马尼拉1571年建城,因为建城和此后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在早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织下了最后也是作用最大的一针”。冷战时期,菲律宾更是美国在亚洲围堵中国和进行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战略基地之一。冷战结束后,虽然美军一度撤出了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但不久开始的反恐战争和阻遏中国和平发展的企图又让美国“重返亚太”。现在,菲律宾不但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以及日本政府构筑的所谓“亚洲民主之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的发展和统一形成掣肘。在这样一个与中国核心战略利益息息相关的复杂环境中,菲律宾是不能不深入研究的国家。
第二,菲律宾的独特历史遭遇使之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吸引着东西方的学者进行比较研究。菲律宾最早的居民信奉万物有灵论,后来随着伊斯兰教的东来,菲律宾南部逐渐伊斯兰化,随着中国人移入菲律宾,佛教和儒家文化也在菲律宾落地生根。最大的变化则是由殖民者造成的。西班牙殖民者带来了天主教,并以宗教为武器辅助殖民统治,人为在菲律宾制造了两个界限分明的文化区。美国殖民者自称是“上帝的使者”,为完成“天定之命运”,对菲律宾原有文化和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造,移植了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和英语流行文化等。菲律宾独立后,民族意识高涨,将菲律宾语定为自己的国语,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民族化改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菲律宾国际化的程度加深,其独特文化也随着菲佣、选美文化和菲律宾优质产品扬名海外。菲律宾在历史上形成的这种“既不东也不西,但既东又西”的混合文化无疑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关注民族文化融合的人们的注意。同时菲律宾也是了解西方和东方文化的桥梁。
第三,国际菲律宾史研究正在转型,中国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正好可以汇入新潮,乘势而起。经历了殖民主义史学和民族主义史学之后,后殖民主义史学勃兴,菲律宾史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其突出特征就是重新认识史料与历史编撰的关系,重新定位菲律宾历史的主体,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展菲律宾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力图构建全面、复杂、动态、真实的菲律宾史。在这个进程中,前宗主国学者和菲律宾学者虽不时爆发激烈争论,但基本上都踊跃参与,在辩难中寻求共识,共同推进菲律宾史研究。中国的菲律宾史研究基本上与民族主义史学和后殖民主义史学同步开展,但由于独特的位置性和学术背景而表现出不同的思路和形态。改革开放后不久,中国经历了一场思想启蒙,但主要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大,了解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历史的需求增多,中国学者的菲律宾史研究自然要加入这个“大合唱”,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但这是一种不同于前宗主国学者的“外部视界”(outsider)的研究,可以与菲律宾学者的“内部视界”(insider)的研究形成有效合奏。
本书由十章构成。除第十章之外,其他各章都是从各位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抽出一章改写或延展研究而成,基本能够反映青年学者的新尝试。总体而言,本书的主要内容表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全书各章论题既新颖又重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环境史、经济史和文化史。在菲律宾史研究中,环境史毫无疑问是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主要是由外国学者推动,菲律宾学者基本上是缺位的。另外,他们的研究偏重文化环境史。本书中的四章分别研究了烟草专卖史、农业水利史、医疗卫生史和海洋环境史,从不同方面触及菲律宾环境与菲律宾人生计和生命保障的关系史。可以说,这些内容深入环境史研究的基本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外国学者尚未注意或注意不够的领域。经济史也是菲律宾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但学界对美国殖民统治时期的菲律宾经济史研究要么从宗主国角度出发,要么从殖民地角度出发,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应该说,这两种思路都有利有弊,也都是可以修正的。本书中经济史部分两章对美国殖民者建立土地市场的尝试失败和菲律宾国家银行的危机这两个菲律宾经济史中关键的老问题采用新思路进行了新探索。文化史中的三章涉及书籍史和流行文化史,前者是近年来新兴起的研究领域,重在从书籍流通中观察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混杂,后者是从大众喜闻乐见的论题中寻找当时的时代精神,展现宗教与伦理的变异和衍生。显然,本书的研究拓宽了菲律宾史研究的范围,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已有的菲律宾史研究成果。
第二,本书各章在注重对基本史料进行收集和理解的同时,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引进了多学科的研究概念和思路。利用原始资料研究历史本是历史学的基本功,但对中国研究外国史的学者来说,这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很难利用原始资料进行研究。改革开放后,我们利用各种访学机会,想尽各种办法搜集史料,但对于研究亚非拉历史来说这还是不够的。到了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大概都能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的资助去发达国家或所研究的对象国搜集资料,甚至进行田野调查,获取当地人对历史问题的真实认识。换言之,对这一代青年学者而言,基本不存在史料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们的外语能力和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书9位作者都能熟练利用英语进行阅读和交流,同时有些作者还学会了西班牙语和菲律宾语。外语不仅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利用多语种资料不但保障了他们可以选择西班牙统治时期和菲律宾独立后等以往受到语言限制的不同时段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语言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视角,有助于他们从更为综合、平衡的视角认识菲律宾历史。除了历史学的知识和理论积累之外,他们还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自觉学习了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知识,这种多元协调的知识结构一方面保证了他们的选题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他们采用跨学科方法研究复杂问题提供了保障。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坚守历史学的规范的同时,他们构建的历史确实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丰富了菲律宾历史的面相。
第三,在充分占有史料和采用新的研究思路基础上,本书各章的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他们或辨析既有观点,或重新理解史料,或提出新观点,展露了新一代学者的学术锋芒。几乎每一章在研究具体问题时都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瞄准一个更大的理论关怀,从而把自己的具体研究置于相关学术研究的谱系中。他们提出的观点也建立在多维度分析基础上,或者是不同地域范围(如西班牙殖民帝国、世界金融体系、东南亚农业社会、天主教世界、西班牙语世界、华语世界等),或者是不同学科维度(如历史、金融、农业、水利工程、医学、电影、书籍、文化交流等)。这些新观点无疑会更新我们对菲律宾史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菲律宾史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中来认识,从而使之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当然,这些新观点肯定都具有时代特点和年轻人的特点,还需要历史的进一步检验,而这正是历史学发展的活力所在。就作者而言,除我之外,其他9位都是在21世纪相继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其中,霍然和许瀚艺是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博士生,导师是梁敏和教授,我参与了他们的培养全过程,最后还担任他们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严旎萍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但她对于菲律宾史的兴趣和研究基础是在我开设的“菲律宾史研究”课程上打下的;其他各位都是我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指导的博士生。
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
菲律宾史新论
包茂红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5年5月出版
主编简介
包茂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慕尼黑大学、萨塞克斯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雅典耀大学等国际研究机构高级研究员或特任教授,现任国内外多家学术杂志和丛书编委。主要研究领域是亚非史、环境史、海洋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著作包括《森林与发展:菲律宾森林滥伐研究(1946—199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中国の環境ガバナンスと東北アジアの環境協力』(はる書房,2009年)、《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另有译著和主编作品多部。
目录
绪论/1
第一部分 菲律宾环境史
第一章 18世纪西属菲律宾向农业殖民地的转型与王室烟草专卖制的建立/9
第二章 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的灌溉事业与治水政治/31
第三章 从菲律宾到全球:美国殖民时期热带医学知识的“逆向”传播/54
第四章 二战后菲律宾的渔业基线与渔业危机/72
第二部分 菲律宾经济史
第五章 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土地市场化尝试及其失败原因/107
第六章 美国殖民时期菲律宾国家银行经营方式的变化/127
第三部分 菲律宾文化史
第七章 技艺与审美的十字路口:菲律宾的欧洲印刷品与华人工匠/155
第八章 文化展演视角下的菲律宾民间宗教游行/183
第九章 菲律宾伦理秩序的解体:布洛卡影像世界中的“新社会”批判/207
第十章 菲律宾史研究的过去和现在/233
参考文献/267
了解更多历史学好书
编辑:周畅
审校:宋荣欣 李丽丽
转载自: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