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

文史作家十年砍柴新近力作,再度担纲书写徐氏家族史叙事。

《归来徐家良:贵州到上海有多远》是文史作家十年砍柴新近力作,继《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之后再度担纲徐氏家族史书写:这是一本儿科专家徐家良的传记,立足于从出生到求学以及工作和生活的不同城市进行书写,细致地呈现了从漂泊的少年到苦闷的壮年,再到归乡的中年以及晚霞满天的老年的丰富一生,不仅以医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为医疗事业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见证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城市、社会的变迁,以及以东部沿海大城市上海和西部的贵州等地为代表的不同区域的发展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当代儿科专家的人生选择和医学之路,见证了中国儿科医学以及东西部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折射了一代知识人的人生轨迹和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史。


vol 2.

享受大家族庇护的最后一代人,延续父辈的精神底色和价值寄托。

徐家良,儿科专家,1932年9月5日(民国二十一年农历八月初五)生于江苏省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老城厢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徐熙春1915年开设信孚泰烟号,1924年创立中国红十字会青浦分会并于次年担任会长,1928年创办美新印刷公司,1948年创办青浦红十字会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父亲徐传贤1924年从中法工学院考入上海邮政局担任邮务员,1938年派驻越南海防筹建中华邮政总局驻当地办事处并维护大后方邮路,1945年赴美留学学习国际邮务管理并在其后多次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万国邮联大会,1950年被任命为邮电部国际关系处副处长。


vol 3.

见证儿科医学以及东西部城市的发展历程,折射一代知识人的人生轨迹。

徐家良1939年入学青浦县立小学、上海类思小学(今四川南路小学),1951年毕业于北京崇实中学(先后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北京宏达中学、北京崇实中学)并考入江苏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1956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儿科专业并分配至贵阳市人民医院儿科任医生,1958年调至新组建的贵阳市妇幼保健院,1970年调至位于贵州凯里的083基地(三线建设单位)818职工医院,1981年调回上海市青浦县人民医院(原青浦红十字会医院)并于次年担任儿科主任,1990年评定为主任医师并于两年后办理退休以专家返聘,1998年正式退休享年晚年生活。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部超越个人和家族的公共史,还是一部上海人的迁徙史、生活史,更是中国社会的变迁史。


vol 4.

大时代里平凡却贡献卓著的专业精英,见证20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徐家良一生经历了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共和国“开国大典”群众欢庆、服从分配参与西部医疗建设、支援配合国家“三线建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以及21世纪新时代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一直以医学专业技能立身立世,以开放和学习的态度立言立行,在平凡的医学岗位上尽职尽责地救死扶伤,在生活的日常里延续祖父辈以来为慈善公益的人道主义良知,履行和完成了作为一个建设者的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了作为个体的人生价值和作为公众的社会价值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意义:不管是从东部上海奔赴西部贵州,还是从西部贵州回归东部上海,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代知识人在大时代的人生轨迹和社会选择。他们是大时代平凡的专业精英,也是上海、贵州乃至中国东西部建设的卓越贡献者……


vol 5.

知名学者李天纲作序推荐,看见时代剧变之下的无常与恒常人生。

比起祖父徐熙春和父亲徐传贤,徐家良的人生更为平淡:徐熙春(1885—1965)在上海开埠后的摩登时代成为立足上海滩的成功商人,并在经商之余参与慈善、建立地方红十字会事业,从耕读传家的传统士绅转化为具有现代精神的近代商绅;父亲徐传贤(1908—1972)在“黄金时代”的繁华上海接受中西混合式教育,成长为文明开放并富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邮政良才,最终成为共和国高层干部。然而,徐家良生于忧患、长于动乱,在战争与枪炮声中长大,在南北辗转中求学,最后在坚忍不拔的奋斗和父辈以及家族诸多成员的呵护照顾下,继承了祖父认定的红十字会传统成为一名“救死扶伤”、造福一方且很有成就的儿科主任医师。


vol 6.

完整呈现徐氏家族百余年历史,形成从个人史到家族史再到公众史的历史叙事。

《归来徐家良:贵州到上海有多远》与《遇见徐熙春:在江南与上海之间》《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家族的百余年历史,共同体现了从个人史到家族史再到公众史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个人史、家族史的意义在于其超越一人、一家之囿限而具有公共价值,使个人史、家族史成为宏大叙事不可或缺的补充,在庙堂史学之外呈现民间史学的独特面相,让读者感知到家族命运总是与国族命运同频共振。以徐氏家族为例:清末徐熙春走出乡绅之家进入上海滩学做生意,从而开始转型成为现代商人;徐传贤抗战时为国事颠沛流离,1949年后又努力地进行思想改造和身份转变;徐家良从大学毕业开始其人生的道路即由组织安排,到改革开放后选择回到上海……可以说,这个家族的百余年历史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难得的微观样本”。


vol 7.

图文并茂突显历史现场感和比较感,装帧风格统一且富有细节特色。

《归来徐家良:贵州到上海有多远》是文史作家十年砍柴的第二本徐氏家族史作品,也是《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的“后传”——徐家良是徐传贤的次子,以文献、图片、书信、笔记、访谈等为依托,以“少年、壮岁、半百、晚霞”四个人生节点落笔,辅以60余幅新老照片贯穿始终与文字形成对照,图文并茂突显历史现场感和比较感,兼具学术文本和通俗文本的双重特点。在装帧上,《归来徐家良:贵州到上海有多远》延续了《遇见徐熙春:在江南与上海之间》《寻找徐传贤:从上海到北京》的平装双封设计和整体风格,外封封面采用了2024年徐熙春先生生平文献式全景画暨“一个家族的百年回望”档案专题展览上徐氏家族的合影群像,封底采用了徐家良先生拄杖凝视远方的单人照片,而内封则采用了曾经普遍使用的医用消毒水紫药水的紫色,并辅以贵州到上海的极简版示意图,富有细节和内涵。

关于本书

系列好书

初审:罗明钢

复审:郭伟

终审:李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