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打铁要趁热,打仗也得趁年轻。1911年,湖南醴陵一个小铁匠家里,诞生了一个将来要把天险大渡河当马路、把日本鬼子打得找不着北的人——杨得志。
别看出身穷得叮当响,可他脑子灵、胳膊硬,走南闯北,挖过煤,挑过担,筑过路,一路打拼到红军队伍里。枪是自己缴的,官是血里爬上来的。
强渡大渡河,“船小志气大”,撑开了中央红军的一条生路;平型关一战显威名,杀得日军直叫苦。
小铁匠出山,打响第一枪
1911年,湖南醴陵南阳桥,一个穷铁匠家庭迎来了杨得志。父亲和叔叔打铁维生,一家人靠几把铁锤过活。
少年杨得志从小挖过煤,挑过担,筑过公路,年少肩膀早早压满了生活的重担。1928年初,当朱德、陈毅率部路过衡阳,杨得志毫不犹豫地与二十多位筑路工人一同报名参加湘南起义,正式踏进了红军的大门。
初入红军,杨得志在红七师担任通信员。分到特务连三排七班后,本以为终于能摸到一支枪,结果领到手的,却是一个冷冰冰的梭镖头。
湘南暴动爆发,杨得志拿着梭镖,参加了他人生第一次战斗。他追击一名抱枪逃窜的敌兵,缴获了人生第一支步枪,尽管并非心心念念的“汉阳造”,但这支枪,标志着他的军旅生涯正式拉开序幕。
几天后,他背着班长以命换来的汉阳造步枪,踏上井冈山之路。从此,一把枪,一个人,一条血路。
1932年,杨得志被调任红四十五师管理科长。初到师部,遭遇特务连长强硬指责,让他一度愤而辞职。寻淮洲师长一句“宰相肚里能撑船”,让杨得志醒悟。此后,他一边管后勤,一边磨剑练胆,军政素质急速成长。
1937年,作为红军老将的杨得志,随中央军委指示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面对文化短板,他靠强记硬背、死磕到底。毛泽东生动讲课,以“陕北老乡赶毛驴”的比喻讲透抗日统一战线,让杨得志刻骨铭心。
此时的杨得志,已经不再是挑担的小铁匠,而是一个能指挥千军万马的红军指挥员。肩上挑着的,不是煤炭,不是稻草,是一条贯穿革命命运的血路。这股韧劲,将在接下来的大渡河之战中,被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
一江激流,十八勇士破天险
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行至大渡河,敌军早已抢占安顺场,凭借河宽三百米、水深流急、高山耸立的天然天险,严阵以待。守军是川军第五旅第七团一个营,布下重兵固守渡口。
24日晚,杨得志率红一团急行军八十多公里,抵达大渡河右岸。任务由刘伯承、聂荣臻当面交代,红一团必须强渡成功,否则中央红军将陷入绝境。
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从二连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连长熊尚林带队,配合四名本地船工操作摆渡。晚九点整,强渡开始。第一批8人登上破旧木船,在枪林弹雨中朝对岸激流而去。右岸炮手赵章成的迫击炮精准命中川军碉堡,为突击队开辟出一条生路。
熊尚林带领的第一船刚刚靠岸,就地发动冲击,击溃敌人抵抗。随即第二批8人顺利登岸。敌军见红军登岸,疯狂投掷手榴弹,勇士们借助陡峭台阶死角,攀爬冲杀。紧接着,杨得志指挥后续部队迅速过河,彻底控制渡口。
川军一个营,被红军一举击溃。大渡河,这条被国民党军视作不可逾越的天险,在杨得志和十八勇士的血战中,第一次低下了狂暴的浪头。这一战,为中央红军打开了通向北上的生命通道,也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强渡安顺场”壮举。
而在渡口,背着浸血红旗走来的杨得志,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前方新的山路,已在呼啸而来。这条由十八勇士杀开的血路,将一路蔓延到北方的平型关。
平型关伏击,雷霆一击震天下
1937年,刚从延安抗大提前结业的杨得志,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担负起全师先锋的重任。六八五团麾下三个营,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三军老底子,堪称精锐中的精锐。
9月20日,日军二十一旅团以两个大队兵力南下,占领灵丘县城,逼近平型关。八路军总部决定设伏狙击。根据林彪部署,杨得志率六八五团打“蛇头”,李天佑六八六团斩“蛇腰”,张绍东六八七团断“蛇尾”。
杨得志率部冒夜雨穿越大山,拂晓前抵达伏击阵地。战士们浑身泥泞,与山色浑然一体。上午8时许,马达声从山谷深处传来,一队日军汽车和马车鱼贯而入。头车挂着“太阳旗”,车上日兵端枪而坐,气焰嚣张。
杨得志冷静观察,待敌车压至阵地正下方,一声令下,十多挺机枪同时开火,步枪、手榴弹暴雨般倾泻,敌军车队被打成一团。
日军慌乱反扑,试图抢占制高点。杨得志紧急命令部队死守山头,一寸不退。敌机在上空盘旋,因敌我缠斗太紧,无法投弹扫射,只能仓皇飞走。
战斗进入白刃格斗,尤其在二营五连尤为惨烈。连长曾贤生率先冲锋,短短20分钟内炸毁20多辆敌车,单人刺杀十余日兵后身负重伤,最后引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三营九连和十连也在枪弹耗尽后,以刺刀、枪托、石块血战到底。
激战持续到下午一点,1000余名日军被全部歼灭,六八五团独歼敌500余人,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一役,震动了整个战区,也让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起坚不可摧的抗战旗帜。
杨得志,这位从铁匠炉火中锻打出来的将才,在大渡河上渡出了希望,在平型关下打出了威名,真正以血肉之躯,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英雄之路。
参考资料
红色故事 | 杨得志指挥红一团“强渡大渡河”-湖南教育发布-2024-09-05
杨得志:平型关上威名扬-湖南日报-2015-09-11
红军时期的杨得志-人民政协报-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