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年,因为新中国的首次军衔授予仪式就是在这一年进行的。播下种子就是为了收获,考出成绩就是获得荣誉,无数的无产阶级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驱敌除魔,终于换来了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句震耳发聩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虽然“军衔”并不是那些将军们的革命初衷,但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功绩的见证,只允许迟到,不允许缺失。所以,给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将军们授予对应的军衔,意义十分重大。
在首批公布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名单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显得特别突出,他就是开国大将许光达,因为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时只有47岁,是十大将军中最年轻的一个。
许光达将军是功勋卓著但又谦逊礼让的革命前辈,他在授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风亮节后来被传为佳话,毛主席都因而称之为共产党的明镜,并把他比肩为明朝的徐达,天下英名扬。
那么许光达将军这段佳话究竟有什么精彩故事呢?他又拥有什么样波澜壮阔的人生呢?从他的革命经历中我们又该如何去反思或珍惜我们的生活呢?
01、主动降衔扬美名
1955年授衔时,许光达将军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曾多次主动地向毛主席等军委领导表示要降衔。他十分诚恳地说,能被党和国家以及领导如此肯定,他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但同时也感到惶惶难安。扪心自问,他觉得自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不说和同为大将的同志们比,就是和低一级的资深上将比,自己的功劳、能力都自愧不如。所以,许光达将军觉得自己这个“大将”军衔是受之有愧。
在当时,有多人曾公开或私下要求提高自己军衔,相比之下,许光达将军这种淡泊名利、礼让谦逊的品质显得格外的熠熠生辉。毛主席就对许光达这种主动要求降衔的行为表达了高度的赞赏,他对朱德、彭德怀、陈毅等军委领导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革命的明镜。”还说:“不简单哦,金钱、地位和荣耀,最容易看出一个人,古来如此!”、“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毛主席虽然对许光达将军的优秀品质给予了充分的表扬,但是也不能因此亏待每一个革命功臣。所以,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并没有批准许光达的申请,而是依据他的贡献,仍然授予了他大将军衔。
更难能可贵的是,1965年取消军衔制后,国家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大将是行政四级,上将是行政五级,许光达这时再次诚恳地向中央提出自己为行政五级,就这样,他成为唯一一个行政五级的大将。
许光达将军这种淡泊名利的谦让风格,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正常人在面对名利的时候,不主动去你争我夺就很是难得了,像许光达将军这种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军衔、行政级别的行为,颇有“孔融让梨”的古风,更让人敬服的是,许光达将军是不止一次地要求降低自己的待遇。所谓的不忘初心、为国为民大抵说的就是许光达将军这样的人。
02、模范夫妻筑情墙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糟糠之妻不下堂”,就是用来形容同甘共苦、善始善终的夫妻感情的。但是,由于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新中国之初,很多达官贵人并不能在夫妻感情上做到忠贞守一、不离不弃。即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绽放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摆脱了欲望和虚荣的诱惑,屡屡在男女关系上突破道德的底线。
许光达将军和其夫人邹靖华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婚姻,但是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生死与共,这使得许光达将军的人格魅力光芒四射,忠于自己的感情的人更容易忠于自己的事业和国家。
1922年,14岁的许光达与年仅9岁的邹靖华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订了亲。1928年06月20日,许光达与邹靖华结婚,新婚仅10天,由于叛徒出卖,许光达就被迫逃走,两人从此天隔一方,十年音讯全无。
我党在延安时,为了规范军队的生活作风,对军人的结婚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简称“二八五七团”,即28岁,5年干龄,7年军龄,团职干部的标准全部满足,方能申请结婚。时任延安抗大教育长的许光达正是满足条件的军人佼佼者,不仅英俊潇洒,身居高位,还有过苏联学习的经历,不少抗大才女,或者直接向许光达抛出红绣球,或者委托别人从中撮合,但许光达并不像别人那样喜新厌旧,但心里依然惦记着自己家中的乡下老婆,对那些年轻漂亮的求婚者一一婉言拒绝。
有知情人知道他与妻子失散多年,妻子生死不明,而且他们的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产物,因此劝他再娶。许光达仍不为所动,说:“不,我要等。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他人,岂不伤透了她的心?这些年来,战争的烽火紧紧地追赶着我们,她为我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盼望与我团圆,我怎能辜负她!假使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哭一阵,添上一抔土……”
1937年,并不知道许光达在延安的邹靖华,在徐特立先生的支持下奔赴延安抗大,许光达得知妻子邹靖华到了延安后,立刻上门相认,俩人相拥而泣,一时传为佳话。从此以后,两人无论遇到什么苦难都始终不离不弃,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许光达将军就是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矢志不渝的男人,对爱情如此,对革命事业也是如此。这是源自骨髓的高尚,更是坚持本性的纯洁,这样的大将,焉能不叫人尊敬?焉能不叫人佩服?焉能不叫人仰慕?
03、投身革命壮志酬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好将军也不是一天生成的。如此品性端庄、大公无私的许光达将军究竟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乱世成长起来的呢?
许光达将军是湖南长沙东乡萝卜村人,家中排行第五,人称“五伢子”;七岁时由大伯资助,入凤凰庙小学读书,课余放牛打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县塱梨镇高小;1921年秋,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将军曾坦言,其时父辈供其读书,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将来谋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
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之际,许光达觉得好男儿就应该沙场洒热血、保家卫祖国,于是决定弃笔从戎,于1926年考入学黄埔军校,为五期炮科学员。黄埔军校毕业后,许光达被分配到张发奎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见习排长。1927年8月,许光达接地下党组织令:开小差,速去南昌,参加起义。许光达与数名党员晓行夜宿,跋山涉水,8月6日达南昌。是时,南昌起义部队已败退,途中多散兵游勇,悲观气氛弥漫。许光达则毫不气馁,继续南下尾追起义部队。有人问他:“起义军已败,知道吗?”答:“知道。”又问:“为何还追败军之师?”答:“虽败犹荣。”又问:“这不是去送死吗?”答:“虽死犹生。”
数日后,许光达赶赴宁都,参加了南昌起义部队第二十五师,始任该师七十五团三营排长,人称“娃儿排长”。会昌之役,他率全排为全连尖刀,克敌一高地,获团嘉奖。战后,他被任命为代理连长,人称“娃儿连长”。是年,许光达将军年仅十九岁。
1929年10月,许光达被派往洪湖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先后任军参谋长、第17师政治委员和师长等职,参与开辟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多次率部参加反“围剿”作战。
1932年春,他率部与国民党军激战于鄂西之瓦庙集,一弹击中胸部,弹头入腹腔距心脏十厘米。战后,他于红军医院手术,因弹头深嵌,开刀三次均未能取出,遂被秘密转送上海疗伤。
将军回忆言,于上海某医院手术,甫备皮,忽见一时髦女郎推门进,与护士言:“家中有急事,我弟弟手术不做了。”急帮将军穿衣,扶之出院,上一辆轿车疾驶而走。时髦女郎,为上海地下党交通员也。因叛徒出卖,该医院为苏区红军指挥员疗伤的事情暴露。将军走后十分钟,国民党特务即包围医院。是年,经我党地下组织安排,许光达拖病躯忍疼痛,辗转赴苏联疗伤。
许光达伤愈后先入国际列宁学院中国班学习。后报名参加莫斯科东方大学举办的汽车训练班,初涉汽车、坦克、大炮之驾驭技术。
1934年底,曾奉命借调到苏军边防军司令部,派往新疆调解盛世才与马仲英的冲突。
1937年冬,在王稼祥、邓发的帮助下,许光达经新疆、兰州到达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许光达将军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将军治校严肃正规,颁布内务条令规定,行进间军人相遇,要相互敬礼。一开始,此规定甚难执行。将军身体力行,凡上街见学员,均举手敬礼。如此反复多次,抗大军人礼节蔚然。
1947年8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中央机关撤至黄河边,被挤压于葭县、米脂、榆林三县交界之狭小地区,西侧是榆林河、无定河,东面是黄河,南面和北面的大军步步压来,处境十分危险。8月16日,时任西北野战军三纵司令员的许光达奉彭德怀元帅令,火速前往保卫中央机关转移。
将军回忆,8月17日,率部冒雨到达指定地域——乌龙镇。一看吓了一跳,仅隔一条雨裂沟,中央机关男女老少队伍隐约可见。是时,将军召各旅旅长登高望之,并下达死命令:“看到了没有,党中央就在前面。哪怕敌人的炮弹落在我们身上,也不许后退一步!”8月18日上午,三纵于乌龙镇以北与敌交火,激战一昼夜,阻敌三个旅轮番进攻,掩护中央机关安然转移。事后,毛泽东称赞此战曰:侧水侧敌本是兵家之忌,而我军犯了这个忌,却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
许光达将军作战善思索,喜用计。1948年春,西北野战军发起宜川战役,并决定以“围点打援”战法,即以部分兵力围攻宜川,集中主力于运动中歼灭来援之敌。战前,许光达将军向彭德怀元帅献策:援兵急来就慢打,慢来就急打,急慢相兼。如猎人设陷阱,以打狼崽引老狼,既要把它打哭,又不能把它打死,方能活捉老狼。彭总点头称善。是役,果大捷,“老狼”(刘戡援军)与“小狼”(宜川守敌)俱获。毛泽东闻之连曰:“打得好,打得好,打得好!”
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将军任装甲兵司令员。他率装甲官兵自力更生,励精图治,定规划,颁条令,建学校,办工厂,任内政绩显著。中苏交恶后,仍先后自行设计和制造出五九式坦克、轻型坦克、水陆坦克、装甲运输车等。许光达将军极重视技术,曾提出“没有技术就没有坦克部队”、“为掌握坦克技术而斗争”,装甲部队官兵人人皆知,耳熟能详。而且,许光达将军身体力行,五十岁仍带头学习坦克技术和操作技能,治下排以上军官,无一不是合格的坦克驾驶员。
1955年秋,全军将实行军衔制。于是便出现了前文所说的一段佳话。据许光达将军夫人邹靖华回忆:将军获知将授大将衔消息当日,一夜未眠,翻来覆去。次日,授衔命令公布,将军于屋里转来转去,不言不语,似乎压力很大。邹靖华问之,将军言:“授得太高了”、“上面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强”、“好多人性命都丢了啊!”当然,中央军委最后论功行赏,仍然决定授予他大将军衔。
综上所述,许光达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的革命履历硕果累累,他的革命经历惊心动魄,他的革命立场坚定不移。
04、被封大将非浮夸
因为许光达将军主动降衔的事迹广为人知,有些人把许光达将军的谦让当真了,觉得连许光达将军自己都认为自己顶多适合当个上将,那么许光达将军这个“大将”军衔是否有点名不副实呢?
毕竟,与许光达并列为开国十大将的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等人相较,那些人全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是主宰战场胜负走向、战绩红透半边天的一时豪杰,许光达的将星光芒明显要黯淡许多。
而在开国上将中,如萧克、张宗逊、王震、许世友、韩先楚、宋任穷、刘亚楼、刘震、陈士榘以及杨成武、杨得志、杨勇等等,这些人的许多表现都要比许光达出彩。
所以不少人说许光达是作为红二军团的代表而被破格授予大将军衔的,但萧克、王震、张宗逊都可以作为红二军团的代表,而且比许光达更有资格。
但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许光达将军这个大将是实至名归的。
首先,许光达是黄埔军校第5期学生,南昌起义时担任的是第11军25师75团3营11连排长、代理连长。红军时期率部参加过南征作战、马良坪战斗;抗战时期率部参加了绥远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沙家店、扶郿、兰州等等著名战役。这是典型的既有资历又有功劳。
最重要的是,新中国建立后,他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主持成立了装甲兵领导机关,开设了新中国第一所坦克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学校。并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通过到朝鲜进行实地考察,回国后源源不断地组织起志愿军坦克部队入朝作战,为我军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开创性的功绩也是很加分的。
另外,我还可以对比一下许光达将军和徐海东大将的情况。
徐海东大将在红军时期威名远扬,震慑敌胆,但落下了一身伤痛,抗日战争已难以发力,最终不得不在解放战争中退了下来了。
许光达是前期负伤,被迫离开战场,却在后半程大展神威,表现抢眼。许光达因战伤被迫到苏联就医和学习,学成归来后,打了一连串可圈可点的胜仗。还连续发表了《抗大在国防教育上的贡献》、《战术发展的基本因素》、《论新战术》等一系列军事著作,让人瞩目。
当然了,让许光达一战而奠定他在我军军史上地位的,还是沙家店之战。此战,许光达临危受命,接受了彭德怀的派遣,率领第三纵队星夜从榆林开往乌龙铺、曹庄一带,在大雨中硬扛敌军的轮番进攻。随后又在乌龙铺和沙家店之间的当川寺与竞日血拼,最终歼敌一个师部、击溃一个旅,成功掩护了中共中央机关安全转移,扭转了陕北战局。当时,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我们过坳了”。计穷莫过粮绝,功高莫过救驾。许光达单凭这一战,就在中国革命史上居功至伟了。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肯定,许光达将军这个大将军衔是实至名归的。
05、尾声
许光达将军戎马一生,文武兼备,有胆有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居安思危,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具有坚韧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尤其是其富贵不忘贫穷妻、居功不求名利盛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和学习。在现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的初心?还有多少人在秉持自己的性情?还有多少人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在希望中追逐偶尔的满足。但是,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要知敬畏、能知足、愿感恩。我们不能走着走着,就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的了,最后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了。恰如,我们现在享受着美好时代的美好生活,心中一定要牢记这是无数像许光达将军一样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给灌溉出来的,要永远对革命先烈保持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知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