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关注及时接收通知

信息来源:宝兴县委党校

有料·有用·有温度最宝兴(微信号aibaoxingxian)编辑制作



从四川宝兴县城出发,经60余公里车程,就到了硗碛藏族乡新寨子红军驿站。沿着名为新寨子沟的小山沟顺沟而上,即可见一条掩映于茂密树林、杂草丛生中的蜿蜒小道。立于小道入口抬首仰望,即可见远处一座巍峨雪山的局部身段。

这座海拔4930米的高山,名曰夹金山,藏文名“甲几”,意为又高又陡的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对其险峻,当地流传着民谣:“夹金山、夹金山,离天三尺三!鸟儿飞不过,凡人不敢攀,要想翻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九坳十三坡,鬼要拉住脚”……

86年前,手提马灯的藏族青年莫日坚,正是踏着这条羊肠小道,主动给饥寒交迫的中央红军将士当向导,一起成功翻越了长征中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那是1935年6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经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迅速过荥经、占天全、抵芦山,挺进至宝兴。

6月11日,红军先遣队到达硗碛(今硗碛藏族乡)地界。途中,接连数次向遇见的当地藏族群众了解情况,却一次次遭遇“闭门羹”。战士们好不容易才知道:受国民党反动派蛊惑,对红军心生畏惧的村民早已躲进深山,硗碛寨几乎变成一座空寨。

正当先遣队为找不到向导、不了解当地情况着急时,事情有了转机。

当日傍晚,匆忙躲避到山上的藏族群众,少部分因忘带口粮已十分饥饿。乘着夜色,莫日坚和几个胆子大的村民,摸黑悄悄回到寨子找吃的。而眼前的一幕也让他们惊讶不已:穿着简陋单薄、食不果腹的红军战士,居然睡在屋檐下而没有进入村民家中,就连屋中粮食也一点没少。此后,与红军相遇后没遭到任何胁迫的村民,很快将所见所闻带回山上躲避处。

就这样,红军纪律严明的作风在当地不胫而走,越来越多藏族群众回到家中。第二天,当红军大部队来到硗碛寨,随着喇嘛寺内响起莽筒、铁炮声,藏族群众也纷纷来到路旁夹道欢迎。

红军先遣队随即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红军的主张和性质,讲明了红军尊重藏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还当众宣布了红军的4条纪律:一不进群众家门,二保护寺院安全,三不随便吃群众东西,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此外,还给红军战士定了一条规矩:任何人不得进入喇嘛寺经堂,不得围观喇嘛喝茶和进殿念经,还专门派了2名战士在经堂门口站岗。

亲身感受到红军严明的纪律后,得知红军要翻越夹金山,村民们纷纷拿出干粮、草鞋、御寒的辣椒等,送给红军。

不久,红军要出发了,为感谢藏族同胞的盛情款待,他们悄悄把银圆和铜板放在了村民家门口。

傍晚时分,藏族青年莫日坚趁着夜深人静,提着灌满了油的马灯悄悄溜出家门,在半山腰一支箭、五道拐等地追上了红军队伍,主动请求为红军带路当向导。路也越来越窄、越来越陡,雪越来越深,快至山顶时还遇上了冰雹。一些没有防备的战士因此跌倒滑下陡坡后,再也找寻不到。

来不及悲伤,也不敢也有丝毫停顿,莫日坚始终坚持着走在最前面。而他手中那盏马灯微弱的亮光,也仿佛黑夜中明亮的灯塔,指引着队伍前行的方向。

终于还是到了分别的时候。在知道莫日坚还没有汉文名后,队伍里的一位带队负责人看看他手中提着的马灯,送给他一个响亮的名字——“马登洪(马灯红)”,寓意一盏马灯照亮了红色的革命道路。

此后数日里,红军部队继续翻越夹金山,而马登洪又在相同的山路上往返数次,帮助更多红军战士成功翻越白雪皑皑、狂风呼啸的夹金山。当地群众也在听马登洪讲述不少战士在翻山中牺牲,队伍来不及也无力将遗体全部掩埋情况后,自发组织起来,沿途寻找红军遗体,或就地掩埋,或集中安葬。

掩埋过程中,藏族阿妈看着那些仅仅十几岁就牺牲的战士,看着他们枯瘦如柴的遗体、破烂的衣物,忍不住痛哭。“嘘!”有人示意不要惊动土匪,大家又强忍悲痛、默默流泪,将一把把泥土撒向烈士遗体,低声诵经为烈士指路。

红军走后,当时的四川军阀要对与红军有过关系的人进行清剿。得知消息后,马登洪藏好唯一的财产——一个火塘铁架,带着马灯和家人沿红军翻越夹金山的路线,一路逃到了小金县。听说给当地头人做长工能躲避追查,马登洪又带上家人前往。此后十数年,他和家人一直住在头人家一个破烂的空猪圈里。

新中国成立后,马登洪带着家人,提着马灯,日夜兼程翻越夹金山回到家乡,还分到了房子、土地和一头牦牛。而马登洪的家人也兑现了他的特殊“家训”,延续了家中“世代姓马”的传统。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单位: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委组织部)

请关注@雅安李小编视频号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即可进入》》雅安约车

点点在看,点点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