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新中国首次大授衔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在这次盛会中,周士第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
周士第虽然被授予上将,但是不少人觉得,以周士第的经历,完全有资格被授予更高军衔,之所以会被授予更高军衔,南昌起义的时候,林元帅和陈老总曾经是他的部下,粟裕虽然不归周士第指挥,但是那时候的他只是一个小班长,所以以他的资历来看,完全有资格被授予更高的军衔。
可让不少人感到遗憾的是,周士第在这次大授衔中仅被授予上将军衔,主要原因是他的身体不太好,让他错过了中国革命三次关键阶段,尤其第一次,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最后只能被评选为上将。
在被评选为上将后,周士第在1959年后基本脱离了工作岗位,正因为如此才让他晚年的时候较为平静,周士第儿子周坚曾经回忆:“有时候我也琢磨这事,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父亲退得早,1959年以后基本就脱离工作了,主要调养身体。”
除此之外周坚还表示:“我觉得,可能父亲心里想的就是,反正我知道我有‘污点’,我省点儿事,不搞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
那么,周士第所指的污点,便是1928年周士第未请示党组织就去南洋治病一事,而这便是周士第所说的污点。
周士第,出生于1900年,广东海南岛乐会(今海南琼海)新昌村,7岁进入私塾读书、后进入乐会县高等小学和琼崖中学。
五四运动期间,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决定投入革命风潮,之后他被选为琼崖学生联合会干事,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20岁的时候,周士第在乐会县第二区高等小学担任教员,然而在不久后,家乡发生瘟疫,家人相继离世,周士第也受到了感染,但是他活了下来。
活下来后,就没有一切牵挂,于是他离开家乡,来到广州,成功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周士第受到了周总理的重用,参与组建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同年12月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在之后的岁月里,周士第担任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曾率队参加支援广宁农民运动、平定商团及军阀叛乱、保卫广东革命政府及援助省港大罢工等斗争,
在这期间,周士第表现出色,受到了组织高度赞扬,而后在铁架车队的基础上组建了叶挺独立团,周士第担任第一营营长。
成为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后,让周士第成为了叶挺将军的左膀右臂,而后周士第跟随叶挺将军北伐。
然而,老蒋公然背叛革命,让中国革命陷入危局,为了拯救中国革命,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重建广东革命圣地。
接到起义通知后,周士第拒绝敌人的拉拢威逼利诱,第一时间和聂帅会和,随后以部队训练的名义将部队拉出驻地,随后这支人数3000人部队顺利奔赴南昌,抵达南昌后,周士第被任命为第二五师师长。
而后,举世震惊的南昌起义爆发,在南昌起义中,周士第率领的第二师表现不俗。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南下,在南下的过程中,周士第担任全军后卫职责,不仅要掩护部队南下,同时还要承担病员和武器的安全转移。
在南下的过程中,国军派出重兵围剿,在这个过程中,周士第率部层层抵抗,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
部队抵达潮汕后,周士第又在朱老总的安排下,在三河坝阻击敌人,在这里他和敌人进行了殊死血战,成功挡住了敌人三天三夜,可由于敌人力量实在强大,周士第在无奈之下,只能率领部队撤出战斗,从而避免全军覆没。
在成功撤出来后,周士第才知道汕头和潮州已经被敌人占领,看着损失惨重的部队,周士第决定抛弃部队寻找组织,然而他的举动遭到了朱老总的严厉批评。
然而,这时候周士第已经下定决心,所以在不久后他离开大部队来到香港。
抵达香港后,他和组织取得了联系,但是这时候他患上疟疾,但是这时候周士第身无分文,让他举步维艰,在这个关键时刻,周士第碰到了张云逸,张云逸给了他五十元,让他得以住院治疗。
这时候,同乡陈超鹏来到香港,从张云逸那得知了周士第情况,并前往医院看望周士第,希望他能去马来西亚治病,所有费用由同乡负责。
周士第考虑到局势不稳定,这让他觉得先去马来西亚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没有请示党组织,而是私自前往南洋治病。此举,也让原本有资格获得更高军衔的周士第,最后只能被授予上将军衔。
该举动也得到了组织上谅解,但是根据周士第长子周坚回忆:“尽管正式的组织结论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过去的思维模式里,有那样的经历,不叫污点也是一块阴影吧,至少是让他更加言行谨慎的一道无影无形的警示,所以父亲的一生都非常小心谨慎。”
虽然如此,但是从1927年到1933年六年里,周士第就没有和组织取得联系,也曾从事各类组织活动,这对于后期的评级有重大的影响。
在海外治病期间,周士第始终关心国内局势,因而他在康复返回国内来到上海,参加了邓演达、宋庆龄等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和黄埔革命同学会,任黄埔革命同学会南方分区书记。
随后,他来到杨虎城部工作,后因叛徒出卖周士第被捕,后在宋庆龄的营救下获得释放,1933年福建事变后,周士第到蔡廷锴的第19路军参加反蒋活动,任第49师参谋处长、团长,期间成功和组织取得了联系,成功回归了部队,并担任红军大学军事教员。
长征以后,周士第先后任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指挥科科长、队长,部队抵达陕北后,周士第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随后来到红二方面军担任参谋长,协助贺老总指挥和关向应指挥部队作战。
抗日战争以后,周士第担任120师参谋长,先后指挥了陈庄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末期,周士第又担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以后,周士第任晋北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这时候他的级别算是兵团级别的领导,这不是大军区。
1948年5月,周士第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这个级别算是副兵团级别,1949年5月,周士第任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向西北进军,参与指挥扶郿战役和秦岭战役,这时候他的级别算是正兵团级别,这个级别在大授衔中,多数是上将。
在评级的时候,组织上根据周士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表现,给予他上将军衔完全是没问题。
可以说,如果不是南昌起义后出走,以周士第的级别完全能有更高的军衔,可由于特殊历史情况影响,让他错过了这个机会。
可就算如此,以他在革命时期做出的贡献,还是值得后人纪念。
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