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已经75岁高龄的何长工致信毛主席,提出重返工作岗位的请求,对此,主席是如何回应的?



何长工,本名何坤,1900年出生于湖南岳阳的一户贫寒农家,18岁前往北京,在长辛店留法预备班边工作边学习,怀揣着留学法国、追求知识的梦想。这段时光,让他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关键的是邂逅马克思主义,心灵深处被其深深触动。

在北京的日子里,何长工有幸与毛主席结缘,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主席的启迪下,何长工的革命信念愈发坚定,于1920年前往法国求学。

在法国,何长工遇到赵世炎、李富春、周总理等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共同怀揣着革命的理想,携手并肩,投身革命。在赵世炎的领导下,创立中共旅欧总支部,何长工是队伍中的一员。

1923年,何长工应召唤回国,党组织对他寄予厚望,分配他返回家乡去领导农民运动。不负众望的他,创办新华中学来助贫困百姓学习知识,更组建农民自卫军以打击当地的土豪劣绅,使得华容县的革命运动得以蓬勃发展。



随着大革命的深化,蒋介石背叛革命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湖南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何长工也受到反动派的通缉,危急之下前往武汉避难。

在武汉,何长工幸运地与毛主席相逢,面对主席,他详述自己那段惊心动魄的逃亡经历,言辞间透露出对革命未来的深切忧虑。毛主席听后,神色凝重,随即语重心长地建议道:“你的身份已经完全暴露了,我建议你改个名字吧!”

何长工(本名何坤)闻言,心中暗自赞同,遂诚恳请求毛委员赐名。毛主席略一沉吟,灵感忽现,笑道:“就叫何长工吧!”何长工闻言,追问道:“此名有什么意义吗?”

毛主席解释道:“‘长工’二字,寓意深远,希望你能如忠诚的长工一样,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

1927年9月,何长工加入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随后随军在起义失败后进军井冈山。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何长工作为毛主席的得力助手,参与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并主导设计我军的首面军旗。



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稳定,毛主席决定联络南昌起义部队以增强革命力量,将这一重任交付给何长工。经过重重考验,何长工成功找到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实现“朱毛会师”的历史性创举。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稳定后,王佐与袁文才两大绿林武装力量成为当地不可忽视的存在,毛主席委派何长工前往,旨在争取这两股力量加入革命。何长工成功地说服王佐和袁文才,使他们投身工农革命军,这一壮举极大地增强革命队伍的力量,更为我党我军后续的统战工作树立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何长工先后担任国家重工业部副部长、代部长及地质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等重要职务,在每个岗位上均展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此外,何长工致力于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积极构建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为各行各业注入新鲜血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亲自投身于教育事业,参与教学科研。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何长工也遭遇不幸,自1968年起,他被迫停下工作,直到1972年重获自由,却长时间未能重返工作岗位。面对这样的境遇,何长工内心充满重返战场的渴望,多次向中央表达自己希望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遗憾的是,这些请求并未能立即得到回应。

时间流转至1975年,年岁渐长的何长工将军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热情,考虑到自己在国务院各部委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日渐减少的精力,何长工决定回归初心,再次投身他热爱的军事教育事业。

为这一心愿,何长工亲笔撰写一封情深意切的信给毛主席,希望能得到支持和理解。时局所限,未能直接面见毛主席。面对这一困境,何长工没有放弃,转而向朱老总求助。朱德接过信,温言宽慰道:“我会替你转交的,你也不必太着急。”

终于,毛主席在审阅何长工的信后,被其奉献精神所感动,欣然批准他的请求。鉴于何长工过去在抗大和红军学校担任校长的贡献,主席决定让他重操旧业,任命他为军政大学的副校长。



时年75岁的何长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随后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岁月不饶人,1987年,何长工因病溘然长逝,享年87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