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有一座县城,名为大悟县。大悟县是大别山脉西南段的重要战略要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悟在革命战争时期成为了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大悟县是革命老区,位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大悟留下战斗足迹。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将军就是来自大悟县,他叫雷绍康,雷将军生前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
1913年,雷绍康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刘集镇阮蔡家的一户农民家庭,少年时期,放牛目睹农会被血洗,雷绍康心中燃烧起复仇的火焰,当时革命烽火燃遍全国,蒋介石的叛变给熊熊燃起的革命火焰浇了一盆冷水。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笼罩下,我党没有束手就擒,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很快,红军的足迹来到了雷绍康的家乡,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根据地。
看到红军是为穷苦老百姓做主的正义之师,雷绍康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名战士,在接下来的反“围剿”战斗中,雷绍康迅速成长起来,他独创的"竹签雷阵"战术,让国民党军胆战心惊,发出“大别山处处是刀山”的哀叹。
1935年,雷绍康担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司令部参谋主任,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展开了第二次合作,在接下来的部队改编中,红四方面军的很多将士被编入八路军129师,雷绍康便是其中之一,雷绍康的职务是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营长。
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雷绍康打了很多的漂亮仗,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雷绍康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名旅长,参加了晋冀鲁豫地区反攻战役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斗,还有粉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势力的淮海战役。
湖北解放后,雷绍康留在当地部队,担任湖北军区副参谋长,1952年,雷绍康调任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教员。
对于雷绍康,刘伯承是非常了解的,早在红军时期就是一员猛将,后来长期在刘帅手下任职,刘伯承对雷绍康说:
“治军先治校。办好一所军事院校,培养大批军事指挥员,对于我们新中国的国防是十分重要的。”
刘帅的教诲让雷绍康感悟颇深,回道:
“服从组织安排,边工作,边学习,争取当一名合格的教官。”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雷绍康一直在军事学院工作,他始终铭记刘伯承首长“治军先治校”的教诲,加强自身文化学习,虚心向同行请教,向外国专家请教,于1955年升任合同战术教授会主任,这一年,雷绍康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
1960年,雷绍康被任命为军事学院科学研究部部长和训练部部长,在军事学院任教的二十年里,雷绍康基本上完成了军团以上至大军区司令员一级干部的培训,忠实地实践了刘伯承元帅“治军先治校”的思想,为我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为军队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74年9月8日,雷绍康将军在南京病逝,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