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打仗最为重要的资源,不是看有多少兵员数量,而是看前线将领的指挥水平。
解放战争开打之前,国民党有500万正规军,而我党只有100万,最终结果却是我党赢了,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国民党将领的整体军事素质不如我军。
我军能征善战的将领太多了,1955年首批授衔的将帅就有千人之多,这当中,最能打的五位,一般公认为:彭总、林总、刘帅、徐帅、粟裕大将这5个人,他们每个人都独当一面,尤其在解放战争期间,都是我军绝对主力的军事主官。
彭总的一野(即西北野战军)在西北,牵制了胡宗南集团十几万大军,解放了大片国土。
林总的四野(即东北野战军)直接发起了辽沈战役,参与了平津战役,百万大军从冰天雪地的东北直接打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
刘帅的二野(即中原野战军)参与淮海战役,中野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承担了艰苦的挺进大别山任务。
徐帅负责华北军区的第一兵团,与阎锡山30万大军作战,将全部晋军全歼在山西境内。
粟裕负责三野(即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主导了规模庞大的淮海战役,以60万对80万。
可以说,解放战争绝对不能少了以上五人,他们也是我军大兵团作战的顶尖将领。
1948年9月,我军发起济南战役,开启了战略决战的序曲,其后陆续进行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一般而言,到1949年9月,我军已将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主要军事力量尽数歼灭(1950年虽然还有西藏、海南岛、台湾岛没解放,但主要军事行动在1949年已经结束了)。
可以说,从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这一年的时间,是我军将领最繁忙、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时期,他们的头脑需要持续地高速运转,不眠不休地时刻关注战场,不停地进行战场转移,这种高强度的作战,严重影响了很多将领的健康,很多将领的身体逐渐不行了,尤其是最能打的五个人,他们承担的工作任务更重,对身体是一种极限煎熬。
于是,本就身体不好的徐帅,在太原战役后期持续高烧、胸膜炎症状,甚至出现昏迷情况,一直躺在担架上指挥。
林总在衡宝战役之后,身体就彻底撑不住了。林总有一次破例吃了一个梨子,结果正是这个梨,让他腹泻了一晚,大大地耗尽了元气。从此之后,林彪便只能在病床和担架上批阅文件、指挥作战。
粟裕一直有美尼尔氏综合征(前庭功能障碍),经常剧烈头痛和眩晕,到1950年6-7月,粟裕筹备解放台湾工作时,已经多次晕倒,需卧床休息。1950年8月,安排去青岛疗养了。
可以说,在1950年,除了彭总和刘帅,徐帅、林总、粟裕大将相继身体都出现问题,已经不能进行高强度的作战指挥了。
因此,我军幸好是在1948年就开始进行战略决战,到1949年基本消灭了国军主要军事力量,锁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否则等到1950年,徐、林、粟三位顶级名将病倒了,这对于我军来说,真的很难选择另外三个人来替代他们,因为他们在解放战争几乎是无可替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