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主席正在办公室伏案工作,这时候,秘书送来了一封信,毛主席很是疑惑的打开信封,信的内容挺长,当看到最后的时候,那一行字格外的显眼。
“我的工作迟迟没有得到安排,迫不得已才来找你帮忙,”毛主席非常不愿意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给别人安排工作,这封信自然是会拒绝,但看到署名的时候。
毛主席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就命令秘书将这件事情办妥,还特意的叮嘱道,一定要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他是谁,竟让毛主席给他安排工作。
1. 两人的相识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离开韶山冲,前往湘乡东山高等小学读书,这所学校对学生的入学条件颇为严格,非湘乡籍学生需有湘乡籍绅士的推荐。
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得知此事后,推荐他去找湘乡的知名学者刘策成,此时的让已是湖南学界的翘楚,他饱读诗书,对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均有深厚造诣。
他思想开明,关注时事,还支持新学,当毛泽东带着文运昌的推荐信,满怀忐忑地站在刘策成面前时,刘策成从这个年轻人的眼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坚定的信念。
他详细询问了毛泽东的学习情况和志向,毛泽东对答如流,其独特的见解和不凡的谈吐让刘策成大为赞赏。当下,刘策成便欣然为毛泽东出具了入学推荐书。
入学后,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小学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他的文章常常因观点新颖、论述深刻而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校传阅,刘策成听闻后,对这个年轻人更加留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策成读到了毛泽东写的一篇文章,文中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展现出的远大抱负,让刘策成不禁拍案叫绝。
此后,刘策成开始主动关心毛泽东的学业,时常找他交流,为他答疑解惑,还向他推荐各种书籍,拓宽他的视野,在刘策成的影响下,毛泽东接触到了更多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这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在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段师生情谊,也成为了毛泽东人生中一段珍贵的回忆,在他日后的革命生涯中,刘策成的教诲和鼓励始终如一盏明灯,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
2. 资助毛主席
1920年,年仅27岁的毛泽东满怀对革命理想的热忱,决心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文化书社不仅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前沿阵地,更是培育革命火种的摇篮。
然而,万事开头难,创办书社所需的资金成了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此时的毛泽东,想到了他敬重的师长刘策成,刘策成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深厚,更有着一颗支持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
他曾任湖南第一师范历史教员,与毛泽东有着亦师亦友的情谊,对毛泽东的才华和抱负极为赞赏,时常鼓励他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
毛泽东怀着忐忑的心情,提笔给刘策成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讲述了创办文化书社的初衷、意义,以及目前面临的资金困境,希望能得到刘策成的帮助。
刘策成收到信后,反复研读,内心被毛泽东的革命热情和坚定信念深深打动。尽管当时刘策成的生活也并不宽裕,但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倾尽全力支持毛泽东。
为了筹集资金,刘策成四处奔走,他向亲朋好友耐心解释文化书社对于启迪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说服他们解囊相助,又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甚至变卖了一些家中的物品。
经过一番艰难的筹措,终于凑齐了300块银洋,随后,刘策成立即打发家人将这笔珍贵的资金送到毛泽东手中,当毛泽东看到这些凝聚着刘策成心血与支持的银洋的时候。
他心中满是感动与感激,这笔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文化书社的创办注入了关键力量,让书社得以顺利开张营业,在刘策成的资助和众多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下。
文化书社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革命思潮的重要据点,吸引了无数追求进步的青年前来交流学习,为后来湖南乃至全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3. 请求安排工作
不仅如此,刘策成与毛主席的渊源还没有结束,1923年,刘策成时任湖南省警察厅厅长,而省长赵恒惕一直想杀死毛主席,而刘策成一直从中周旋。
一次,赵恒惕在吴佩孚的支持下,准备对毛主席下手,这件事情交给了刘策成全权负责,看到名单上有毛主席的名字,脑子中就已经想好怎么拯救毛主席了。
他先是秘密派遣可信之人前往通报,自己在带一队人马大张旗鼓的前往,一方面不会让赵恒惕起疑心,另一方面拯救了毛主席的姓名,而自己一直在国民政府谋事。
他一直看不惯赵恒惕军阀的架势,直接辞官回家研究庄子去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反对蒋介石对日军的政策,写信多次劝告,奈何都不当回事。
因为这件事情,刘策成彻底惹怒了蒋介石,自己的政途受到了影响,还好自己有些土地,不至于饿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刘策成一直在家中研究庄子。
看着中国的情况非常好,就想着自己的残躯之身能不能继续为祖国做贡献,于是,他就向毛主席写信,先是向毛主席问好,然后说出请求安排个工作。
毛主席一听到是自己的恩师给自己写来的信,非常的高兴,当看到其中内容的时候,瞬间皱起了眉头,不禁让毛主席有些为难,他不想搞特殊。
随后就交代给当时的湖南政府去办,刘策成成为了湖南政府的参事,很显然,这份工作不是很满意,于是,他就启程前往北京,亲自面见毛主席。
因为去的太着急,所以就带着自己还没写完的庄子手稿,一见面就将其交给了毛主席,看到了刘策成的才能,这才将其安排在文史馆工作,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