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气势浩大的东北野战军,在一场辽沈战役之后,人数直接由80万变成了百万。

我军毫不耽搁,像一把利剑般推进,掀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连续两次激烈的战争,并未使我军感到疲惫。



接连不断的胜利,反而极大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国民党指挥部直接炸窝,毫无反抗的余地。

林彪的百万大军在前一场战役中,刚刚给了国民党军队震撼,平津战役,再次让他们感受到了势不可挡。

猛烈的攻势,让国军指挥部完全难以抵抗,进攻天津的激烈局面,也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埋下了伏笔。

国军在平原地带的总指挥傅作义,终于认识到大势已去,东北野战军在平津战役中有着怎样的表现?又是什么事情促使傅作义改变了抵抗到底的决心?

看透阴谋,发动突击

1948年下半年,辽沈战役爆发,这一场大战,揭开了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序幕,林彪所率领的80万东北野战军,成为了战场的主力军。



辽沈地带的地形条件,对我军而言非常熟悉,我们也能更快的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在战场上,天时地利人和的三重优势帮助我们打开了局面。

东北野战军一路且战且进,国民党反动派却一路且战且败,双方较为明显的上下风分布情况,让他们意识到,取得战争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

在战斗的过程当中,林彪还有着意外的收获,众所周知,我军一向优待俘虏,在与国民党交战完成之后,许多国民党士兵也成为了我军的俘虏。

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人意见,给了他们两种选择。

一是接受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留在我军队伍中,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二是带着行李收拾回老家,并且保证,不可以再出现在解放战场之上。



国民党军队

有很大一部分国民党士兵在认识到我军先进的治军理念和优厚的政策之后,心甘情愿的选择留下来,身为一名中国军人,他们也有着为解放全国而贡献力量的决心。

这一部分国民党士兵,成了我军吸纳的人才,除此之外,沿途的平民百姓,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

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一向都能够得到民众的真切拥戴和支持,我们的解放军大部队,每走进一座村庄,一座城市,总能得到普通民众的积极响应。

我们的征兵处每天都挤满了年轻人,大家自觉自愿的加入到我军队伍当中,为伟大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就这样,东北野战军一路南下,人数也从80万之众扩大到了百万之多。

看着浩浩荡荡的军队,总指挥林彪表示更有信心,他相信,照着辽沈战役的势头一路发展下去,我军很快就能取得解放全国的先机。



就在这时,中央军委给林彪发来电报,交给他一项秘密任务。

毛主席和朱老总,认为解放华北平原的战争一触即发,东北野战军需要掩藏自身的实力,必须秘密进京。

直到此时,林彪才向毛主席汇报,东北野战军没有可能秘密行动,因为一百万的大军,就算是再小心,在行军过程中也会闹出不小的动静。

作出回复时,林彪的内心格外骄傲,中央军委收到电报,同样也觉得非常惊喜,大家对视一眼,都认为华北平原的战争中,我军的胜算将会大大增加。

这时候,国民党驻扎在北京和天津一带的军队也有了动作。

最高级别的长官傅作义认为,北平作为中国长时间的政治集散地,一定会成为解放军优先进攻的城市。



不仅如此,我们刚刚结束辽沈战役,战斗能力和身体体积都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我们肯定没有办法马上发起新的战役。

只能说,傅作义眼拙了,他对我军的判断,没有一处准确。

首先,在选择进攻地点时,我军的首选并非北平,而是隔壁的天津。

如他所想的那样,北京是一座拥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城市,而且各类历史文化遗址分布广泛,如果贸然进攻,毛主席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破坏。

在能够保全北平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想尽量保全,旁边的天津,战略位置没有北平那么重要,但战略价值却丝毫不低。

如果能够拿下天津,那么我们就能以此为开口,顺势攻占整个华北平原,届时,北平也会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天津都是最优解,至于战斗时间这件事,傅作义为了拖延时间,假意对我军发出了谈判邀请。

他需要充分的时间来调整军队的部署,也需要与蒋介石沟通,及时得到增援力量的回应,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国民党士兵完全没有做好战斗准备。

战斗状态的开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能做的,就是尽量争取,但他用的这一招数,已经被老蒋用过无数次。

1945年的重庆谈判,蒋介石就是在拖延时间,为发动解放战争做准备,三年前的毛主席不会上当,三年后的他更加不会踏入陷阱。

毛主席清楚地分析出来,傅作义还是想打,还是不愿意妥协,既然战争爆发的结果无可避免,那么我军何不快速行动,克敌制胜。



他命令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秘密行动,也正是出于这一用意,虽然百万大军的行动肯定会打草惊蛇,但林彪已经计划好了,他们不会多做耽搁,到达目的地之后,马上朝着天津开火。

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段内,解放军的所有动作,都能打他们一个出其不意。

此时相比于北平,天津的防御力度相对薄弱。不过,傅作义非常谨慎,以防万一,他还是在天津做了一定的部署。

虽然他考虑周全,思虑得当,但国民党的力量,此时已经完全无法同共产党抗衡,失败,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结果。

指挥崩溃,和平解放

1949年1月,百万野战军直逼天津。

此时留守在天津城中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人数比不上我军庞大,战斗实力比不上我军强盛,就连作战装备的水平和等级也相对较低。



可以想象,所谓的国民党豪门,其实只是纸糊的豪门。

林彪面对战场实际情况,快速作出反应,命令东北野战军以穿插作战的方式深入城内。

遇到国民党反动派,必须立即采取果断的行动。遇到平民老百姓,则需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众所周知,中国解放军陆军部队是世界上机动能力最强的陆军部队,在得到命令之后,仅仅用了20个小时,我军就成功攻占了天津城大约三分之二的土地。

这个结果,让林彪非常满意,因为在作战之前,他所预计的是用48小时攻下天津,如今只用了一半不到的时间,我军的成效就已经非常显著。

在随后的9小时后,整个天津已经被我军收入囊中,也就是说,在29个小时之内,我军完成了巨大的作战任务。



对于国民党军队而言,天津已经完全失守,北平也正处在失守的边缘,如果他们再不及时调整战略战术,那他们所有人都会被裹入洪流之中,无法脱身。

于是傅作义派出代表,与我军进行谈判,但是他们的谈判话术却让我们非常不满意。

双方的谈判焦点明明应该是北平的解放问题,可对方却故意模糊重点,把焦点放置在天津城的进退之上。

在这个问题上,我军没有任何谈判的必要,因为天津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解放区,现在再谈判,显得我们之前做的所有努力没有价值。

聂荣臻元帅告诉对方:

“现在我们谈论的是北平问题,如果你再顾左右而言他,那这场谈判也没有进行下去的必要,既然无法坐下来好好谈,那我们就只有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聂荣臻

此言一出,国民党代表完全没有任何与我军周旋的余地。

在东北野战军猛烈的攻势下,天津指挥部门已经完全崩溃,他们的指挥官,也是傅作义手下的得力干将,绝望的饮弹自尽。

临死之前,他发出了感叹,国民党只怕已经无力回天。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临死之前对于国共两党的战况分析,恐怕是他一生中看得最为清楚的时刻。

在解放军的步步紧逼之下,傅作义绝望的发现,他已经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

因此1949年,他只好按照解放军的指示,老老实实的坐下来,与我军共同商议和平解放北平的问题。



这样一来,毛主席最初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们不必浪费资源,也不必破坏历史古城,就能完整的保下北平,并且解放北平。

1949年9月1日,傅作义通电全国,宣布起义,中国的政治中心,此时也挂上了属于解放军的红旗。

失去民心,不得挣扎

真正促使傅作义下定决心起义的事情,是他的副将无意之间说出的一番话。

那时候,天津已经完全落入我军手中,他们绝望的守在北平,被动的等待着不知何时就会爆发的大战。

他的副将对天津的战斗情况相对熟悉,二人在私下聊天时,对方说起了战斗之时的场景,天津城中的老百姓,几乎全部站在解放军那一边,他们对国民党军队的死活,根本不关心,这群人,几乎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



他还记得,抗战之时,老百姓对他们可谓是鼎力相助,家家户户自己舍不得吃的粮食,全部都无偿奉献出来,只为了他们能吃饱,能用最大的力气对抗侵略者。

过去的守望相助的场景,他还历历在目,现在民众的背离,让他感觉到了触目惊心的变化。

他感慨万千,同时内心也非常绝望绝望,他不明白,明明才几年过去,为什么大家的变化就会这么大呢?

其实,不是老百姓变了,而是国民党变了。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是以打跑侵略者为最大目的的军队,他们的每一位成员,都无愧于中国军人的身份。

老百姓也是中国人,他们自然会拼尽全力帮助中国人自己的军队,可是现在,一切都已经不再相同。

蒋介石为了一己私利而重新挑起战争,完全不顾战争会给群众带来多大的伤害。



他们成了非正义的入侵者,而解放军则代表着正义的力量,老百姓都是眼明心亮之人,他们当然明白,只有支持解放军,他们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

只是很可惜,老百姓早就已经明白的道理,傅作义和他的副将直到此时,终于才渐渐清晰。

中国的老祖宗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没有群众的支持,他们一定走不到最后。

与其去做无谓的挣扎,不如认清现实,顺应时势,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而且,傅作义私心以为,避免战争爆发,他就能为老百姓降低伤害,这于国于民,都算是大功一件。

正因如此,他才愿意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我军共同商议北平和平解放一事。



今天的北京城中拥有众多古城墙,拥有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建筑,拥有许多未被破坏的历史遗址,这都是傅作义的功劳。

共产党和解放军感激他,我们后人也将永远铭记他,平津战役,从最开始的一边倒,到现在的和缓解决,也算是万幸。

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人员较为复杂,所以我们的收编工作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傅作义及时出面,告诉他的部众,起义不等于投降,这是为了顾全大局而做出的决定,中国人不应该把枪口对准同胞,而应该一致对外。

那些思想顽固的反动派分子,傅作义特意挑选出来,交给共产党进行统一的思想教育,那些完全改变观念的士兵,我军还是像之前那样,给了他们两种选择。



不少士兵主动选择留下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结语:

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是胜利的开端,淮海战役是稳定的结束,而平津战役则是幸运的终局。

我们遇到了傅作义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国民党将领,也成功说动他,老北京的风貌被保留下来,我军也及时扩充了更多有生力量,一举多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