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军在华北的战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意识到,以往的扫荡战术难以压制八路军日益强大的游击力量。于是,他处心积虑地推出了“铁壁合围”战法。此前,日军的扫荡行动总是被八路军提前察觉,其惯用的“分进合击”等战术也被我军熟悉,导致屡屡受挫。
而“铁壁合围”则截然不同,日军利用华北平原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远离根据地的地方秘密集结兵力,然后借助运输车、装甲车的高机动性,在一夜之间迅速机动至预定合围位置,形成严密的包围圈,切断八路军的所有退路,企图将其聚而歼之。
日军对冀南根据地发动了“第12号作战”计划,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冀南“四二九大扫荡”,这是“铁壁合围”战法的首次大规模实施。日军调集了15个步兵大队、2万余伪军以及机械化部队,迅速在冀南地区完成了围歼圈。冀南军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瞬间陷入绝境。在被包围的众部队之中,真正能够作战的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是冀南军区的文职人员和指挥机构,曾玉良团长率领的骑兵团便成了我军能否突围的关键。
1942年4月29日凌晨,驻故城县薛官屯的冀南军区司令部接到19团传来的紧急情报:大营附近日伪军开始集结。但因司令员陈再道、副司令员王宏坤外出检查工作,政委宋任穷在太行根据地开会,军区暂由参谋长范朝利和政治部主任刘志坚指挥。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规模“扫荡”,仅当作一般性情况处理。
很快,局势急转直下。19团率先与日伪军交火,虽凭借经验成功跳出包围圈,但21团、新七旅骑兵连等部队也陆续陷入战斗,各自为战,伤亡不断增加。冀南军区机关、行署、工厂、医院、学校等4000余人匆忙撤往十二里庄,原本计划会合的21团却已转移,此时掩护他们的只有军区特务团。
特务团由军区警卫营和行署保卫营的几个连组成,装备简陋,没有重武器。面对日军重机枪、迫击炮、小钢炮的猛烈攻击,特务团战士们虽顽强抵抗,但阵地一次次被突破,后备力量仅剩下7个小连,且无重武器支援,众人陷入绝境。
与此同时,骑兵团在兀兰屯也遭遇日军。当发现日军大部队来袭时,骑兵团内部对于突围方向产生了分歧。团长曾玉良提出趁敌人包围圈尚未合拢,向北穿插突围;政委况玉纯则认为应向南面靠拢,掩护总部机关突围。最终,况玉纯的意见得到采纳,骑兵团开始向南行进。但一路上,撤退的人群越来越多,有老百姓、机关同志、学校学生、妇救会干部等,队伍混乱,行动缓慢。而且,日军从各个方向逼近,骑兵团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在绝境中,骑兵团团长曾玉良深知,必须尽快突围,否则4000余人都将性命不保。他决定亲自带队冲锋,将第一波攻击目标锁定在王行杖村,这里是日军防线的关键节点,控制着通往冀南的主要路线,一旦突破,或许能为大家打开一条生路。骑兵团战士们跨上战马,冲向王行杖村。然而,日军早有防备,机枪火力如暴雨般倾泻而来,密集的子弹封锁了前进道路,小钢炮的爆炸声震耳欲聋。
骑兵们毫不畏惧,曾玉良一声令下,他们迅速跳下马,徒步冲向敌阵。但日军防线固若金汤,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在强大火力面前难以发挥。一番激战过后,骑兵团损失惨重,第一次冲锋宣告失败。战场上硝烟弥漫,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受伤的战士们痛苦呻吟,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此时,冀南军区后勤部赖政委,望着战友们不断倒下,战局似乎毫无转机,心灰意冷之下掏出了手枪,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况玉纯一个箭步冲上去,死死抓住赖政委的手腕,大声吼道:“你是共产党员,不能在这时候放弃!大家都在拼命,你的牺牲不能白费!” 况玉纯的话,让赖政委重新燃起了斗志,他放下了手枪,决心与大家一起战斗。
第一次冲锋受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但况玉纯没有被绝望打倒,他深知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必须有人站出来,点燃大家心中的希望之火。
于是况玉纯站在阵前,高声大吼:“骑兵团!共产党员集合!”这一声呼喊响彻整个战场,也像一根火柴,点燃了战士们心中的激情。团长曾玉良第一时间响应,他眼中没有丝毫畏惧,只有战斗的狂热,带领着骑兵团的党员们举起战刀,猛冲向敌人阵地。骑兵团的全体党员们,仿佛被注入了强大的力量,眼中燃烧着对胜利的渴望,胸中迸发出一股难以抑制的决绝。普通战士们也在此时响应号召,纷纷加入了这场死亡突围的战斗。
四连连长韩永正,绰号“韩猛子”,率领着自己的队伍,像脱缰的野马般冲向敌人最为致命的机枪阵地。韩永正作战勇猛,他带领队伍一口气突破了日军的重重防线,成功摧毁了机枪阵地。日军的防线在这股意外的力量下瞬间崩溃,骑兵团和特务团的拼死反击,终于撕开了日军 “铁壁合围” 的一道缺口,冀南军区司令部的机关得以突破重围。
然而,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代价极其惨重。骑兵团团长曾玉良在后续战斗中不幸重伤,尽管战士们全力救治,但他还是在1943年8月15日英勇牺牲,年仅29岁。在这场战斗中,无数战士为了掩护部队突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冀南区党委委员、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王一夫,为了销毁机密文件,直至最后一刻都坚守岗位,壮烈牺牲;新七旅的一位女干部,带着14位小宣传队员,面对日军的枪口,毫不畏惧,手牵手唱起《国际歌》,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