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展厅的射灯下,销售经理撕掉了第五张价格表。 隔壁宝马店突然传来玻璃碎裂声,像极了某些品牌的销量曲线。



这场30万豪车价格战里,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江湖规矩。 德系三强正在改写中产购车逻辑。 奥迪A6L用13万辆年销证明降价才是硬道理。

奔驰E级闷声发大财的套路依然有效。 唯独宝马5系的设计争议成了销量阿喀琉斯之踵。

二线阵营的生存法则更残酷。 上汽奥迪A7L靠七折优惠硬生生杀出血路。 沃尔沃S90的安全牌打不过真金白银的折扣。

红旗H9的国潮光环消退速度快得惊人。



进口车市场正在上演冰火两重天。 宝马5系进口版意外成为小众心头好。 奥迪A6旅行版却沦为展厅里的雕塑品。

这届消费者对"原装进口"的执念正在松动。 电动车赛道出现诡异分化。 宝马i5靠油电同价策略勉强站稳脚跟。

奔驰EQE的惨淡销量暴露了传统豪强的软肋。

保时捷Taycan的陨落速度堪比比特币暴跌。 价格屠刀背后是残酷的行业洗牌。



经销商库存系数已逼近警戒线。 厂家压库的游戏还能玩多久是个问题。

某些品牌的终端折扣实际是在饮鸩止渴。 消费心理出现微妙变化。 面子工程正在让位给实用主义。

年轻买家更在意智能化而非真皮座椅。

传统豪车品牌的光环效应持续衰减。



这场混战里最受伤的可能是日系选手。

皇冠轿车彻底沦为背景板。

捷尼赛思的韩式豪华始终找不到节奏。 亚洲品牌在高端市场的突围越发艰难。

暗流涌动的还有渠道变革。 直营模式正在瓦解4S店的价格体系。



二手车商手里的库存豪车成了定时炸弹。 明年这个时候,某些4S店可能已经改卖新能源。 我个人认为这场价格战远未到高潮。

当BBA主力车型全部杀入25万区间。 当造车新势力推出中大型轿车产品。

现有的市场格局会被彻底颠覆。 聪明的买家开始关注三个信号。

主机厂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



经销商季度返利政策变化。

竞品换代车型的发布时间表。

现在抄底老款或许不是最佳时机。

但永远别指望买到最低点。 汽车消费本质上是一场心理博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