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规范性研究
王 胜
地方综合年鉴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客观、系统地记录地方一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成就和社会变迁,为人们了解地方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地方综合年鉴具有信息全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随着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也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地方综合年鉴在实际编纂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及过度追求创新,导致出现诸多问题,如内容失真、结构混乱、语言不规范等。因此,对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规范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从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流程、内容选录、资料搜集、表述风格、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编纂流程的规范性
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应遵循明确的流程规范,包括策划、组稿、审稿、编辑、校对、设计、印刷等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和标准,如策划阶段需确定年鉴的主题、结构和内容;组稿阶段要确保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审稿阶段要对稿件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编辑阶段要根据统一的体例和标准进行编辑加工;校对阶段要进行多轮校对,避免出现错误;设计阶段要注重年鉴的版式设计和排版美观;印刷阶段要保证印刷质量。年鉴编纂的流程规范性是确保年鉴质量准确性、一致性和可读性的关键。
(一)指导思想和内容体系。年鉴编纂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内容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在此基础上,年鉴的质量是首要考虑的,应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年鉴编纂应优先考虑社会效益,正确处理各种效益的关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内容应坚持真实性、科学性,确保所记载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框架结构和篇目设计。年鉴的框架结构(篇目)应分类科学、层次清晰、领属得当、编排有序。大篇结构设计应遵循《地方志工作条例》中的规定,可以包括特载、大事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附录等部分。各部分内容应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读者阅读和检索。篇目设计以分类横排为主,以类系事,横排纵写,按事物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进行记述。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反映事物具有规律性的发展变化。
(三)资料的搜集与处理。资料搜集要求全面、翔实,确保所收集的资料能够客观系统地反映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年度情况。资料处理要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核实和校对,避免失密、失真、违纪现象。资料的鉴别工作,就是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地分析资料,确定其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资料的搜集、整理、鉴别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要边搜集、边整理、边鉴别,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错必纠,有漏即补,有疑则考,以确保入鉴资料的质量。资料分类登记后,即可汇编成册,制成资料汇编,向各界征求意见,不断修改补充,深化资料内容,为下一步年鉴编纂打下基础。
(四)编纂体例和风格。年鉴的编纂体例应规范统一,确保年鉴的体例、格式、行文风格等的一致性。应规范使用术语和定义,确保编纂的语言风格严谨、准确、清晰。采用语体文、记述体。使用陈述句,不使用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杜绝使用口语、文言和文言白话夹杂。语法规范,逻辑严密。文风遵从志体,述而不作,引而不论。用词准确,文约事丰。修辞恰当,文风朴实,通俗流畅。
(五)辅助资料和索引。辅助资料(即附录),既要在栏目设置上合理,又要在内容上体现特(别)、(重)大、新(生),能够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索引和助检标识应准确方便,便于读者检索和查找信息。
(六)审校和出版。年鉴在定稿前应经过多轮审校,确保内容的准确无误,消灭文字、标点、格式等错误。出版过程要确保印刷质量,符合年鉴的整体风格和出版标准。
(七)持续改进和创新。年鉴编纂应根据时代发展和地方需求,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应关注年鉴编纂的最新动态和优秀实践,吸收年鉴编纂领域的先进经验。
年鉴编纂的流程规范性不仅要求编纂者在上述各方面做到严格把关,同时也需要编纂团队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不断的培训与学习,以确保年鉴编纂工作顺利进行和年鉴质量持续提升。
内容选录的规范性
年鉴的内容应客观系统地反映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年度情况。内容选录需要坚持“四要”原则,即“要新”“要精”“要准”“要全”。这要求编纂者具有高度的职业素养和敏锐的判断力,以确保年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一)新颖性。在年鉴编纂中不断开阔思路,开拓创新,注意突出区域特色,选择典型、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人们喜闻乐见、反映地方特色和发展轨迹的内容进行记述。
(二)精确性。年鉴作为存史、资政的参考工具书,内容方面要做好“两个处理”。首先是处理好冷与热、点与面、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既要避免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平铺直叙,又要明确资料取舍标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其次是处理好文字精练与内容翔实的关系,在有限的版面里,尽量突出重点,提高有效信息容量,减少冗余信息,增强年鉴作为工具书的实用性。此外,还要做到精心编校,注意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各自行业实际情况和机构职能变化所提出的修改意见。记述要以简洁、准确、生动为原则,能用一句话表述的就不用两句话,能用一个字说明的就不用两个字,尽量使语言精练、内容准确,提高有效信息含金量。
(三)准确性。年鉴是年度性资料,一般不上溯下延,采用的数据以统计部门提供为准,未列入统计范围的,以业务主管部门的为准。数据不一致时,应加以说明。大事记选录,做到重要事项不漏,记述要素齐备。图片选用注重典型性、资料性,突出反映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和热点问题,文字说明应简洁、准确、要素齐全。年鉴既要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信息,还要记述读者关心或希望了解的内容,符合大众的需要,又要在内容选录上确保所记录的事件、数据和事实准确无误,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四)全面性。覆盖年度内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发展成就,不得有重要遗漏。地方综合年鉴的内容应客观而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反映地方一年内各行各业的主要事件和发展变化。始终保持年鉴编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确保信息的连贯性和可比性。
所以,内容的选录直接体现年鉴的“含金量”,体现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求,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者务必谨慎。
资料搜集的规范性
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年鉴编纂单位应拓宽资料搜集渠道,不仅依靠各供稿单位提供资料,还要通过查阅档案、报刊、提炼网络信息、调查访问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的搜集要广泛、深入,确保年鉴内容的丰富性和权威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性。选录的资料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含有任何违反政治纪律和政策的内容。
(二)重要性。对于选录的资料,应考虑其对于读者和社会的重要性,优先选择具有参考价值、影响力大的信息。
(三)时效性。年鉴资料应侧重于反映当年的情况,对于过时的信息应谨慎处理。
(四)时代性。年鉴内容应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年度特点,反映当地的发展亮点和特色,展示地区的独特魅力。
以上这些资料收集的规范性要求,都是为了确保年鉴资料的质量和可靠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年鉴信息。在年鉴的编纂过程中,编纂者应严格遵守这些规范性要求,确保年鉴资料的准确、全面和有价值。
表述风格的规范性
年鉴的表述应客观、准确、简明。在确保资料质量的基础上,年鉴表述风格同样至关重要,其规范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观准确。年鉴的表述应客观准确,避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或主观臆断。编纂者应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进行客观叙述,对于事实和知识应进行准确介绍和解释。年鉴的表述应避免抒情和议论,以免影响内容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二)简洁明了。年鉴的表述风格要求简洁明了,开门见山,直接陈述事实,避免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叙述,这有助于提高年鉴的可读性和信息获取效率。
(三)规范用语。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避免使用文言文、方言、俚语等非通用语言。对于一些特定的行业用语,如果不是广泛通用,应在首次使用时加括号进行具体说明。整部年鉴的表述风格应保持一致,无论是开头、中间还是结尾,都应遵循相同的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这有助于建立年鉴的品牌形象,提高其专业性和权威性。
(四)逻辑清晰。年鉴的内容应按逻辑顺序排列,条理清晰,便于理解。编者应合理安排内容的结构和层次,使读者能够轻松跟随年鉴的叙述线索,获取准确的信息。
(五)版式美观。年鉴的表述风格还体现在版式和排版上。应使用合适的排版技巧,如在标题和子标题的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加粗或者斜体等形式,既醒目又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和美观性。
总之,年鉴表述风格的规范性是年鉴编纂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对于确保年鉴的质量、可读性和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控制的规范性
年鉴质量控制的规范性是指在年鉴编纂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措施来确保年鉴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读性。为了实现年鉴质量控制规范性需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编纂标准的制定、编纂流程的监督、质量评审的实施等。此外,还需通过专家评审、读者反馈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年鉴质量。这些规范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纂标准。年鉴编纂应遵守国家有关地方志书和年鉴编纂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如《地方志工作条例》等,确保内容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二)内容审核。年鉴的内容需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包括政治审核、事实审核和文字审核,确保内容不含有违法违规信息,无事实错误,语言表达准确。
(三)数据核实。对年鉴中涉及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多方核实,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避免虚假数据。对于重要数据,应参考官方统计数据或权威出版物。
(四)编辑加工。年鉴在定稿前需经过多轮编辑加工,包括语法修正、逻辑梳理、格式统一等,对发现的问题和错误,及时进行修订和更正,确保年鉴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提升年鉴的质量。
(五)质量评估。建立年鉴质量评估体系,对编纂完成的年鉴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等。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对年鉴的质量进行控制,确保年鉴成为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时效性的信息载体。
总之,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的规范性研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年鉴的质量和价值。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年鉴编纂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只有严格按规范进行编纂,才能确保年鉴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更好地发挥年鉴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 胜〔中共巴中市委党史办公室(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