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30 日,由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主办,广州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广州出版社、广州市图书馆学会等协办的“传承创新·文脉永昌” ——《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开幕仪式暨《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广州图书馆举行。100 余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和200余位学员齐聚一堂,围绕《广州大典》的编纂成果、学术价值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广府千年文脉注入新动能。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龙家有在致辞中指出,《广州大典》这一宏伟文化工程作为广东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广东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为广东文化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广州大典》已成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他强调,《广州大典》是岭南文化传承的重要成果,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文化惠民的重要体现,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凭借。他希望大家秉持“传承岭南文脉,共建人文湾区”宗旨, 继续打造、擦亮《广州大典》这一岭南文化名片,为推动广东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赠书展成果:文献共享助力文化传播

在《广州大典》系列新书发布暨《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赠书仪式上,广东省文旅厅、广州市文广旅局、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等有关单位领导共同向受赠单位代表赠书。

此次赠书覆盖广佛地区14 家公共图书馆(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及广州市所属各区图书馆)、11 家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大、广州大学等),及 11 家本地底本提供单位、收藏与研究机构(如广东省社科院、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国家版本馆、广州市社科院、广州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旨在通过文献资源共享,助力构建广州学研究的立体网络。

展览显业绩:沉浸体验文献编纂历程

“缥缃流彩‧文脉永昌 ——《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开幕仪式成为会议亮点。王海滨、陈海烈、程焕文、方家忠、樊慧明、柳宗慧、李强等15位来自底本提供单位、编纂团队、合作机构的代表共同启动展览。



展览分为“盛世修典”“中心成立”“编纂赓续”“学术研究”“传承交流”“大事记”六个部分,全景式呈现《广州大典》从文献普查到成果转化的十年匠心之路。现场陈列的珍稀古籍原件、编纂手稿及多媒体互动装置,生动展现了广州自先秦至民国的文明脉络。参观展览的嘉宾们在沉浸中感受广州文献典籍的厚重历史与编纂团队的使命担当。

据悉,继2015年完成出版《广州大典》古籍编520册之后,中心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下,先后完成《广州大典·曲类》(43册)、《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100册)。2024年以来,陆续推出《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广州大典序跋集》《广州大典书志》。其中《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收录民国时期广东由省至县多级政府机构发行的公报类文献40余种,共计100册7万余页,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广州大典序跋集》辑录《广州大典》约1800种文献的序跋4800多篇,分为8册,由广州出版社影印出版。《广州大典书志》共收书志2500余篇,分为6册,由江苏广陵书社出版。

报告汇新思:专家共探文化使命路径

“传承与创新”——《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专家报告环节,四位为《广州大典》编纂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分享各自最新思考。

广东省方志馆原馆长、《广州大典》集部编纂负责人林子雄以《〈广州大典〉集部文献编纂与利用》为题,解析集部文献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强调其对研究岭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方家忠聚焦全省区域性历史文献整理出版现状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指出自2013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始实施“广东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计划”,目前已完成70多个古籍地方文献整理出版项目,出版3000多册,已上线《广州大典》《中山文献》数据库,即将建立《惠州文库》数据库,并提出全面梳理全省古籍地方文献存藏情况、增加区域性历史文献整理出版拼图、构建全省历史文献数字平台、策划特色历史文献专题项目等工作思路。

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以《〈广州大典〉编纂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为题,指出《广州大典》作为“城市文化基因库”的深远意义。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历史学教授陈春声表示,在岭南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大湾区文化的互动融合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广州大典》的编纂、研究及相关学术活动,也天然地具有这种地域文化“守正创新”的禀赋。



会议在《广州大典》主编、广州市原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陈建华的总结讲话中圆满落幕。他回顾过往二十年的编纂历程,特别引用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指出《广州大典》编纂出版正是“为往圣继绝学”,感言二十年的编纂出版历程,让几位编纂核心团队成员“白首相望”,自己在其中多方拜师,转益多师。他殷切希望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将文献整理与数字技术、大众传播相结合,推动《广州大典》从“典籍”变为“活态文化载体”,让典籍走出深闺,让历史照进现实。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梁素绮 通讯员赵晓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