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地方志,揭示了其丰富的陶瓷历史和行政区划的演变。景德镇,历史上著名的陶瓷中心,自东晋新平镇起源,历经北宋景德年间的命名,至现代成为独立市的行政变迁。文章重点分析了《饶州府志》《鄱阳县志》和《浮梁县志》等方志,这些文献记录了地区的建置沿革及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研究显示,这些方志在保存历史、辅助政策制定和文化传承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为历史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景德镇及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景德镇;地方志;行政区划;陶瓷历史;文化传承
景德镇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名城,位于江西省东北边境,它拥有两千余年的冶陶史、一千余年的官窑史和六百余年的御窑史,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景德镇市下辖一县级市(乐平市)、一县(浮梁县)、两区(昌江区、珠山区)。
自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定名“景德镇”以来,景德镇均处于浮梁管辖区域。如,元代时期浮梁升为州,景德镇属浮梁州管辖;明代浮梁仍作为饶州府管辖的三州之一,包含浮梁县和景德镇市区;清末时期改州为县,饶州府下辖包含浮梁在内的七个县,景德镇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属于浮梁县辖区;到了民国以后,饶州府废,景德镇从浮梁县分出并置景德镇市,浮梁县和原上饶地区的乐平县均划入景德镇市。鉴于景德镇在历史上长期由饶州府、鄱阳县和浮梁县管辖,研究景德镇市的方志需从饶州府志、鄱阳县志和浮梁县志开始。
一、饶州府志
景德镇这块土地早在东晋时期被称为“新平镇”,这是景德镇自有镇以来最早的名字。东晋时期,景德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属于鄱阳县管辖,但因该地距离鄱阳统管区偏远,约有八十余千米,成为当时反抗封建统治者的集会场所,于是朝廷派遣东晋时期军事家陶侃在昌江以南地区擒获江东“寇”,并在该地区设置新平镇,寓意新近平定的地方,新平镇之名由此而来。
据明正德《饶州府志》史料记载,饶州府春秋时期地属楚番邑,后属吴国,战国时期再次归楚;到了秦朝,置地鄱阳县隶属九江郡;汉朝时期为鄱阳和余干,鄱阳县地属豫章郡;三国时期,吴国将其从豫章分离出来置鄱阳郡;隋文帝平定陈国后废除鄱阳郡,因该地“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物产富饶,故命名为饶州,隋文帝大业三年(607年)再次将其改回为鄱阳郡。参见图一明正德《饶州府志》卷一建制沿革页四所示。
从东晋到唐初的三百年时间里,新平镇出现了以陶瓷和茶业物产为主的手工行业,手工业的出现极大促进了该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期该地由镇置县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清光绪版《景德镇陶录》卷一记载:“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见图二。由此说明新平的水土环境非常适合制陶,南朝陈时期(557—589年)以来,许多工匠纷纷来此制陶,对该地的陶瓷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到了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朝廷将鄱阳县东北境析出,划为新平乡。由于隋末唐初的多年战乱及严重的自然灾害,各地均出现百姓逃亡、土地荒废的景象,唐高祖李渊为稳固朝廷政权,特派官员前往各地巡视安抚,隋唐时期的大臣李大亮被派往鄱阳东北境,在深入调查当地土壤、气候、地理位置、手工业经济后,他认为该地洪涝频繁、山川纵横、产茶富饶、制陶颇丰,于是上奏请求将鄱阳县东北境划出,单独设置为新平县。据清同治《饶州府志》卷三地舆志古迹页记载:“新平废县在新定、化鹏二乡之间,唐武德置,开元复置······”,见图三。唐武德四年(621年),新平乡所在的区域从鄱阳县分离出来,置为新平县,县治位置设在新定、化鹏二乡之间,这一变化是该地区从乡镇到县区发展的重要标志,与鄱阳县一样同属饶州管辖。
唐朝乾元元年(758年二月—760年闰四月),鄱阳县又再次更名为饶州;到了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饶州为永平军;宋开宝八年(975年)再次由永平军改为饶州,隶属江南东路。景德镇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陶瓷和茶业为主的手工行业,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到了元末时期,升饶州为饶州路,辖鄱阳、德兴、安仁三县,余干、浮梁、乐平三州,属江浙行省。
到了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将元朝元贞元年(1925年)的饶州路改为鄱阳府,后又更名为饶州府,辖鄱阳、德兴、安仁、余干、浮梁、乐平六县。饶州府的设立,不仅标志着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也反映了朱元璋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有助于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时期官府与民众可能存在紧张关系,易引发社会动荡的局面。例如,明正德四年(1509年),地处姚源(今江西万年县)的王浩八等盗贼领数万人在姚源洞附近起义,曾多次打败明军。明正德七年(1512年),朝廷为加强统治,从鄱阳、余干、乐平、贵溪四地中析出万年县,隶属饶州府,至此,饶州府辖鄱阳、德兴、安仁、余干、浮梁、乐平、万年七县,府治鄱阳县,隶属江西布政司。
从明代到清代,《饶州府志》共有四次修纂。分别是明正德年间由陈策修、刘世臣纂的《饶州府志四卷》,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王泽洪修、吴俊纂的《饶州府志四十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黄家遴在《饶州府志四十卷》基础上进行续修统为饶州府志四十卷首一卷黄家遴增刻本,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锡德修、石景芬纂的《饶州府志三十二卷首一卷》。
二、鄱阳县志
关于《鄱阳县志》的修纂,现存保存完好的版本主要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王克生修、王用佐纂的《鄱阳县志》十六卷刻本,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黄登谷修、凌之调等纂的《鄱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刻本,清道光四年(1824年)由陈骧修、张琼英等纂的《鄱阳县志》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刻本,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陈志培修、王廷鉴等纂、项珂增补的《鄱阳县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刻本。
据清道光《鄱阳县志》卷二沿革五页记载:“武德五年,析置广晋县,隶浩州。八年,州废省县入焉,并新平、广晋入鄱阳······开元四年,刺史韦玢再析鄱阳地置县,改名新昌。”如图四所示。到了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朝廷允准了饶州刺史韦玢的奏章,再次将新平地从鄱阳析出,但更名为新昌县,由于原新平县治在沽演村一带,处于山区地带,不利于物产运输,故设县治为昌水之北,即东河与北河交汇处的新昌江口,这样既可东扼瓷器,又可北据茶叶,有利于控制和运输当地的主要物产,便于商贸活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量,也反映了唐朝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视。通过优化行政区划和地理位置的选择,朝廷能够更好地支持和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生产与销售。
据《太平寰宇记》卷一记载:“武德五年,安抚使李大亮析鄱阳北界隶入江州。至八年,安抚使韦季武并入鄱阳。”如图五所示。新平地区自唐武德五年从鄱阳析出单独置县后,其茶业与瓷器的管理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好景仅维持了三年,唐武德八年(625年),一位名叫韦季武的安抚使上奏朝廷撤销新平县县治,将其重新并入鄱阳县,归属鄱阳县管辖。
新平地区撤县并入鄱阳县经历大约九十年后,唐代饶州刺史韦玢为新平地区的再次置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该地易名为浮梁县奠定了基础。韦玢是唐代一位勤勉的饶州刺史官员,敏于学行,经常到各县视察,体恤民情。有一次在他经过鄱阳县东北境时,发现该地山广林密,土壤肥沃,产茶量大,制瓷精美,倘若管理得当,定为国经济助力,遂上奏朝廷请求恢复原新平县建置,这与清道光《鄱阳县志》中记载的关于朝廷允准了饶州刺史韦玢的奏章并更名为新昌县的内容可相互印证。
三、浮梁县志
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浮梁县志》邑人汪泩谨序记载,“浮梁控饶之上流,东北壤接徽池。崇冈迭阜,万壑萦逥,趋西南汇于彭蠡,入于江。古隷番阳,至唐为县曰新平,改曰新昌,再改曰浮梁,为今治厥。”其意为:浮梁位于饶州东北部,与安徽接壤,全境山峦起伏,河川纵横,数不尽的沟壑河流盘旋往复,并先后与西河、南河汇合,注入鄱阳湖,最后流入长江。浮梁自古地属番阳(古为西汉豫章郡地名,现今为鄱阳县),到了唐代,从鄱阳析出置新平县,之后更名为新昌县,再后来又更名为浮梁县。由此可见,浮梁的地理位置优势,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水系发达,是组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的农业灌溉、交通运输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清代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由此可知,景德镇地区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制陶活动,而这个制陶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料、烧制技术的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了制瓷工艺。例如,景德镇地区拥有特殊的高岭土原料,土质细腻、含铁量低,使用这些原料,并经过优化的高温烧制工艺,烧制出来的成品质地坚硬、洁白,与早期的陶器就有明显区别。
唐德宗天宝元年(742年),景德镇这块土地由新昌县更名为浮梁县。关于县名的由来,《郡县释名》中记载:“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如图六所示。其实,浮梁之命名还有一段民间奇闻,最早该地县衙建于北边新定和化鹏二乡之间的江村乡沽演村一带,后因山洪暴发,县衙被冲毁,屋梁亦被洪水冲走,知县命人从深山砍大树为梁,但复遇洪水,于是焚香问卦曰:“随梁而去,梁停即停”,最终大梁随洪水冲到了浮梁旧城,知县决定将县衙建于此,仍用此木为梁,并将县名改为浮梁。
据清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记载,永泰元年(765年),朝廷将浮梁县的北境以及黟县(今安徽省黄山市辖县)南部的赤山镇及其六乡析出置为祁门县,到了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由于浮梁县治处于新昌江口,常年水患,故将县治迁往昌江以西北的高阜(今浮梁县衙旧址)。
景德镇因其地处浮梁县昌江以南,故又得昌南镇之名,隶属江南东路饶州浮梁县管辖。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昌南镇因产青瓷质地优良,瓷业兴盛,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沿用至今,在瓷器底部落款“景德年制”。这一事件标志着景德镇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用皇帝年号命名的城市,成为了景德镇一千多年官窑史的起点。这可依据《宋会要辑稿·方域十二》第一百九十卷明确记载:“江东东路饶州浮梁县景德镇,景德元年置。”自更名为景德镇后,景德镇瓷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业中心。如,宋代时期景德镇“村村陶诞,处处窑火”,其窑址遍布县域东南各地。景德镇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王世懋曾任江西参议,他在所著《二酉委谭》中记载道:“江西饶州府浮梁县,科第特盛。离县二十里许,为景德镇官窑设焉。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由此可见,当时景德镇居民的富裕程度在全省可谓是遥遥领先。到了元代元贞元年,浮梁县被升为中州,景德镇属浮梁州管辖;明代洪武二年浮梁改州为县;自明以后,景德镇一直辖于浮梁县。据清乾隆七年(1742年)的《浮梁县志·建置·厂署》记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将作院立浮梁瓷局,掌烧造瓷器。”“御器厂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由此可知元代朝廷于1278年设立“浮梁瓷局”,是全国唯一为皇室服务的瓷局,到了明代,又专门建立了御器厂烧制宫廷用瓷。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民营窑厂的规模也得到扩展,“浮梁景德镇民以陶为业,聚佣至万余人”。官窑因管理不善,民窑突破禁限发展,产品逐渐精进,形成“官民竞市”的局面,严格的官家禁令逐渐对民窑开放,“官搭民烧”制度开始实行。“惟官窑有其制,部限瓷器,不预散窑。钦限瓷器,官窑每分派散窑,其能成器者,受嘱而择之,不能成器者,责以必办。不能办则官窑悬高价以市之,民窑之所以困也。”此处明确提到了官窑将瓷器烧造任务分派给民窑的情况,由此体现出当时官窑制度逐渐从官家统管到官民竞市的变迁发展。
关于浮梁县志的修纂,据史料记载:“浮梁,宋有郑氏县志,元有臧氏州志明初复有徐氏、计氏、朱氏诸志,不传久矣。”由此可知,浮梁地方志修纂早在宋代便已开始。《浮梁县志》始于宋代,为郑兴修纂,到了元代有臧廷凤修的《浮梁州志》,明初则有徐逊、计希、朱昭修纂浮梁方志,但这些珍贵的方志多因战乱损毁失传,难以考证。到了清代,修志之风盛行,从清代康熙年间到道光年间,浮梁县志前后进行了约七次修纂或增补,其修纂或增补时间及卷数如图七所示。
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王临元修、曹鼎元纂的浮梁县志八卷首一卷是现存最早的《浮梁县志》。王临元,山东聊城人,于顺治五年(1648辛丑年)中进士,康熙十年(1671年)正月到任浮梁,精明强干,无所容奸,整理衙署内外事务,百废俱举。于康熙十二年奉旨修志。王临元不论修志事务大小,均亲自规划,妥善处理,不到数月即竣成书,统为八卷。次年,饶州的寇匪攻陷浮梁后,叛将以紫衣诱降,王临元宁死不屈,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廿二日殉难。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陈淯修撰并增补浮梁县志九卷首一卷。据陈淯版《浮梁志》序三页记载,“王公以石渠之才,掞兰台之笔,详搜博採,考证成帙,纲举目张,灿如列书。已告竣于癸丑之秋,厥功伟已无何。逆氛肆虐,旋遭灰烬,版籍荡息,迄有年所。兹淯代庖昌江首考遗文,稽得失,旧帙无存,不觉慨然与叹曰:今国家恩威宣迄八荒,荡平车书一统,海隅日出之邦,悉遵文教。躬为民牧,而使一邑之志灭没不彰,罔所取衷,此亦莅。”由此可知,陈淯对王临元修纂的邑志给予了高度的认同,但该方志却因战火导致流失,直到陈淯代管浮梁考察遗失方志时,重拾旧志,并加以修撰增补,统为九卷。
第三次修志为乾隆七年(1742年)由李洊德修、汪埙纂的浮梁县志二十卷。据历史记载,该版本浮梁县志为李洊德前任知县沈嘉徽所著,沈嘉徽淡泊名利,在浮梁创广济堂,设义冢,建昌江书院,重修浮梁县志。在其重修县志将成之时,未及刊刻,即于乾隆三年(1738年)升迁为广西象州牧,继任知县李洊德于乾隆七年(1742年)刊刻该志,不题沈名,而存沈序于卷首十六旧序中。
第四次修纂《浮梁县志》(图八)是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该志分十二卷,由程廷济修、凌汝锦纂。程廷济,号肖埜,浙江嘉善县人,为浮梁县知县,廪贡。据其《浮梁县志》修志引言记载:“邑志自壬戌年修辑成书,壬午年不戒于火,典章残阙,掌故无稽,久矣。二十年来,非无鸿裁卓笔足任编摩,徒以功费浩大,旋议旋辍,遂至剧邑之文物弗彰,囊哲之遗徽几熄也······迩年钦省府州县志书悉加磨堪修改······纂修志书之府州县,应听各地方绅士人等捐资筹办,官总其成,重申迭谕,不啻至再至三。余自莅事以来,亟思所以应······稽核则余所有事。也兹已于二月二十八日开局,备将旧志核勘修改,其入志。”由此可知,康熙年间的《浮梁县志》曾因火患导致章节残缺,二十余载以来,程廷济虽有心修复,但均因故中断,又过了多年,程廷济奉谕旨堪修浮梁县地方志,于是召集地方文人绅士,反复晓示谕意,积极筹办方志,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二十八日开始着手核勘旧志,并将近四十年内的新志作为续纂纳入《浮梁县志》。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时任浮梁县知县何浩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程廷济版《浮梁县志》刻本基础上纂修续增一卷,该志卷末显示现存于南京大学。
六修《浮梁县志》是在道光三年(1823年)由饶州府浮梁县知县乔溎主修,记名御史贺熙龄编纂,统为二十二卷首一卷。据《浮梁县志》乔溎序记载:“余以道光壬午调知浮梁,下车之初,适奉修志之檄。夫浮梁地大物博,而前志之修,迄今阅四十年。虽星象未差,山川不改,而其闻户口之殷耗几何田赋之赠减几何?礼教之修废,政治之得失者几何?事勋名可纪,言行交修,以及幽人贞妇之树高节,中礼防者,又几何人?使不博蒐广採著之简册······询谋佥同,乃礼请湖南蔗农太史主其事,相与发凡起例,徵文考献,五阅月而书成。余以暇时从之展阅,不独四十年之新增者斟酌尽善,而旧志之讹者订之,阙者补之,繁者芟之,无不考核精详。”由此可知,乔溎刚上任浮梁就遇修志之檄文,因当时衙内修志文墨者乏,故礼请湖南记名御史贺熙龄共谋邑志,在修志内容上,虽星象山川内容未改,但其户口多少、田赋增减、学校礼教、人物烈女、地方习俗均有变化,故新增近四十年新志,并再三考核斟酌,对旧志中存在的错误部分进行修改,漏缺部分进行补充,冗余部分进行删减。
道光十二年(1832年),游际盛在第六次纂修基础上作出增补刻本,此为清代第七次对《浮梁县志》进行修志(图九)。虽然距离第六次纂修时间少于十年,但因其山川行胜之非畴昔、风土人情之风尚、丁户编排之规则,追思祭祀之礼仪、诗文辞赋之创作、地方物产之扩充,以及历史沿革之兴废,变化其大,故游际盛增补近年新志入卷。
浮梁古县衙旧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直至民国四年(1915年),时间长达1100余年。民国五年(1916年),浮梁县治迁往景德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和浮梁县分离,景德镇从此独立出来单独建市。1953年6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浮梁县归属景德镇。
综上所述,景德镇在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名称是“新平镇”,在新平镇之后大概七百余年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才出现景德镇之名。通过历代纂修的方志,我们不难发现景德镇与浮梁、鄱阳、饶州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交集,无论是《饶州府志》《鄱阳县志》还是《浮梁县志》,它们都是历代先贤为我们遗留的珍贵历史典籍,是研究景德镇历史文化、陶瓷文化及地方志考的重要参考史料。
作者:吴玉灵
来源:《南方文物》2024年第6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汪鸿琴
校对:刘 言
审订:宋宇航
责编:杜佳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