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志杰

江河湖海之畔,因其物种丰盈、天地宜居可人,历来是人类选择繁衍生长的理想栖息地,也是民间文化孕育繁荣的发祥地和不朽的摇篮。这里名士会聚,以他们卓越的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故事,影响世代后人。

在众多的江河目录中,全长只有135.9公里的孝妇河并无显赫名分,却与大江大河比肩而立,名士辈出,故事灿烂,滋润着河畔百姓,浇灌出一片丰饶的大地。

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朝,孝妇河畔的博山、淄川、长山(邹平市长山镇)、新城(桓台县新城镇)四县,总共考取进士224人、武进士34人、举人505位、武举人109位,一品大员20人,二品官员32人。更有范仲淹、王士祯、蒲松龄、赵执信等文坛大师,胸怀大志,心系民众,写下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不朽诗章。

范仲淹引领孝妇河流域文化繁盛

每一条江河,不仅有山美水秀,更多的是人杰地灵造就的文化场景。孝妇河发源于博山的神头泉群之灵泉,不同时期先后有袁水、陇水、笼水、孝水等叫法,清朝开始官称孝妇河,扩至民间,延续至今。

孝妇河的故事在沿河流域口口相传,最著者当是源头博山。清澈的泉水从灵泉汩汩而出,流经山涧小溪,汇入旁支细水,渐次成势,轻盈向前,经马踏湖与小清河团聚,携手同行,涌进大海的怀抱。孝妇河的故事便也与河水一起流淌,浸染两岸,深入人心。

博山古称颜神,可以说是先有颜神店,后有博山县。《博山县志》记载:“周(朝)末,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殁而有神,故后世目其地曰颜神。”颜文姜被当地人尊称为“孝妇”,至清朝起名孝妇河,源自于此。

颜神依水而建,位于两山之间,孝妇河横亘城中,形成颇具特色的山水小城。唐末宋初,已成规模,始称颜神店,范仲淹曾经在颜神拜师读书,是从这里成长起来走出去的文学大师。

博山县的建制则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属于青州府,民国初年改属济南道。

范仲淹并非此地人士,史书记载“世居河内”,就是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后中原离乱,生灵涂炭,百姓背井离乡。范氏其中一支迁至中吴即今苏州地界扎根,称中吴人。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投奔北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武宁即为现在的徐州。《宋史》有记:“徐州,大都督,彭城郡,武宁军节度。”

北宋端拱二年(989),范仲淹作为家里的第三子生于徐州官邸,可他命苦,两岁时,父亲病逝任上,一家人无所依靠,母亲谢氏只得带三兄弟改嫁“淄州长山朱氏”,因为没有留下考证的具体地点,只能说淄州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一带。淄州,隋开皇十六年(596)设置,一度改成淄川县,后复称淄州,长山县隶属淄州。

朱氏名文翰,祖籍长山,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进士。巧合的是,范仲淹出生也是在这一年。范仲淹随母改嫁朱文翰,改姓朱,名说,朱说是也。

朱文翰曾在灃州安乡县(今湖南省安乡)任知县,在从徐州赴安乡县任途中,朱说跟随继父和母亲、哥哥曾经路过岳州(今湖南省岳阳),“越洞庭而西”,乘船穿过洞庭湖往西至安乡县。

现在普遍的说法是范仲淹一生从未到过洞庭湖,他写出的著名篇章《岳阳楼记》是依据滕子京寄来的一幅洞庭湖的画,有感而出。事实上,此说欠周全,不是范仲淹没到过洞庭湖,而是他经过此地的时候年龄尚小,记忆不深,但也不能完全否认洞庭湖在他心灵深处那些影影绰绰的记忆。


明人绘制范仲淹像

宋真宗景德初年,朱文翰调任淄州(驻地今淄博市淄川一带)长史,15岁的范仲淹随父母移居淄州。朱文翰的老家是淄州长山县,与州府所在地相距不足百里。

博山当地人传说,范仲淹的母亲谢氏老家就是离淄州驻地更近的颜神店,范仲淹也分别在长山县的长白山醴泉寺僧舍和颜神黉堂岭下书堂修学。

祥符八年(1015),27岁的朱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名,中乙科。天禧元年(1017)改从生父姓范,从此以“范仲淹”之名行于天下,“朱说”成为其一个曾经的符号,几乎无人提及。

范仲淹在淄州生活十几年,以朱说为名,读书备考,留下的文章不多,却对他的成长影响极大。成名之后,其《岳阳楼记》广行于世,反过来影响了淄川、博山、长山等地的民众,他们怀念范公,在家乡修复建立了许多当年范公留下的遗迹,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其中有长山醴泉寺,博山上书堂、下书堂等。


博山范泉

明代初年,在乡贤许进的倡议下,长山建起“范公祠”,这也是全国第一个以“范公”为名兴建的纪念祠堂。博山也在范仲淹读书处修建范公祠。

时隔647年,范仲淹高举进士封官离开淄州之后的清康熙元年(1662),后生赵执信出生于颜神店北门里,当时这里隶属益都县(今青州)。

赵执信为博山笼水赵氏家族第十二世代表人物,别名饴山老人、秋谷、知如老人等,14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诗词、评论、书法行行在手,尤精诗词,印行著作多种。出道早年诸事顺遂,广交文友名士,因而落下祸端。

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受邀观看洪昇创作的《长生殿》,被给事中黄六鸿以皇后病逝尚未除服的“国恤”期而弹劾,获罪“国恤张乐大不敬”,被革职除名。有人匿名作诗叹息赵执信才华被毁:“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从此他浪迹天涯,云游四海,直至63岁返回故里博山,居于因园。翌年,因病致双眼失明,仍能诗词创作,精品佳作迭出。乾隆十二年,他以83岁高龄,在家乡辞世。他身后六男四女,小女儿赵慈吟诗作词,很有声誉,后人将赵执信、赵慈父女与东汉蔡邕、蔡文姬父女并称“绝代父女”。

颇有承继之风的孝妇河儿女,将范仲淹在博山读书处与赵执信晚年寓所合二为一,建成范公祠和饴山老人故居,依山傍水,范公祠有著名书法影壁:高山流水;饴山老人故居进门便见:秋谷高风。前因后果,相得益彰。

王渔洋蒲松龄携手缔造文化高峰

孝妇河流水北下,擦淄川城西而过,这里是不是古代淄州治所语焉不详,记载模糊,城垣废址不存,但至少明、清两朝淄川县皆置于此地,也就是州、县两级政府所在地。往前数,淄川还曾称菑国、般阳、贝丘,元代属济南路,明代隶属济南府,因而也有济南府淄川之说。

与此相近的地理情形和历史归属还有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的新城县,民国三年改称耏水县,同年,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更名桓台县,县治所仍在新城,1950年县城迁索镇至今。历史上,新城县也曾经隶属济南府,我们知道的新城名人王士祯便称自己为济南王渔洋(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


新城王士祯家族所立四世宫保牌坊

王士祯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新城县城里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殿试二甲,授扬州推官,最高官职做到刑部尚书。

官场顺风顺水的王士祯,在文学艺术、诗词歌赋及书法上的造诣同样身处高位,15岁完成《落笺堂初稿》诗一卷,24岁游大明湖,写下著名的《秋柳四章》,第一首开头两句:“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写尽济南秋天万般情致,与三百年后著名作家老舍所描述济南的秋天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其有《带经堂全集》三十余种行世,被称为“一代诗宗”,并有“神韵诗派创始人”与“诗坛盟主”之尊,蜚声诗界。康熙五十年(1711)辞世,享年78岁。后人作楹联赞其曰:德重东山,朝野一时尊谢傅;名高北斗,天下文章说渔洋。

淄川的名人蒲松龄小王渔洋六岁,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与王渔洋一生道路平坦、当官作文两不误相比,蒲松龄平生多坎,县、府、道三级小考还算顺当,荣获秀才。其后,乡试屡试不中,又不甘心,便一直在淄川和济南之间奔波,不是正在乡试中,就是去乡试的路上,以及乡试失败垂头丧气回家的途中。只得以卖文为生,生活艰苦,直到晚年才援例考得一个岁贡生的名头。

曾有人考证,相距不过五六十里地的王、蒲两家,可能有点亲戚关系,这在当时乡里并不奇怪。明、清两朝,王家是方圆数百里不可多见的名门望族,蒲氏家族虽无显赫功名、丰厚利禄,却也是耕读传家,蒲松龄之父科举失利,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子女的教育培养上。世居孝妇河畔,王、蒲两家也是互相了解一些的。

尤其是蒲松龄在科举之余呕心沥血创作的《聊斋志异》问世之后,风靡孝妇河畔,很快引起了文坛大佬王渔洋的关注。蒲松龄也尊重王渔洋的文坛地位,书稿完成,首先送给王渔洋,请其“正之”。说明两家关系密切,王渔洋与蒲松龄二人至少是互相信赖的好同乡、好文友。王渔洋看过之后很是欣赏,并提出买下书稿,为其刊行。不承想,蒲松龄坚决不同意,拿着书稿回了淄川。

据著名版本学家、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来新夏先生考证,此事或发生过,最终未成。分析未成的原因,除上述蒲松龄笃定不予外卖,还有说是因王渔洋乃当朝二品命官,又是诗坛盟主,不会轻易认可一部描写鬼神仙狐的杂书。毕竟王渔洋是眼光独到的文坛大佬,对于这样一部奇书不买也不会断然否之,他看完《聊斋志异》,在书的末端写了一首诗,可见一斑: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并附言:余谓得狐为妻,得鬼为友,亦事之韵者。

还有一说,听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后,当时已经辞官回新城老家的王渔洋,亲自到淄川蒲家庄拜访,并逗留数日看书,提出购书被拒。因此,王渔洋感叹: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意思是,人家蒲松龄颇有文人雅气,是富贵人家的样子,读书人不习惯我们这样的做法,就随他去吧。

文人之间的故事总是这样充满不确定性,以其悬念为后人所追随和探究。王士祯的大气宽容与蒲松龄的执念不就,体现了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文人性情,孤帆远影,成为孝妇河一道永存的风景。

故事的结局已不重要,现今更引人关注的是,因为王渔洋与蒲松龄的名士效应,以及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孝妇河畔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本文作者为媒体从业者,高级记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