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宁,现在南宁市的一个区,之前叫邕宁县。
这“邕宁”之名,实际上历史并不久,始于民国三年(1914年)。是由宣化县渐渐改制而来,讲起这个地方的历史沿革变化,那可就一匹布那么长了。
简单说,邕宁县,邕宁区,主要指的是今天南宁市区及周边,是明清时期的南宁府宣化县,清末民初以后,“南宁市”这个行政区域的渐渐成形,“邕宁”的建制地才渐渐离开今天南宁市区,成为大南宁的一部分。
那这本民国时期的《邕宁县志》也就是这个时期邕宁的文史资料。在民国以前,地方改制之前,宣化县都没有出过专门的介绍自己的地方志,所以,这版《邕宁县志》也是这个区域第一本地方志。
早在邕宁县改设置不久,民国八年(1919年),邕宁县当地就已经有计划编修地方志了。
一是邕宁县新改置,
二是本县历史上没有正式编修过自己的地方志,只在明清时的《南宁府志》中有过记载,属于“附编”,而没有自己本地的地方志,当地(宣化县时代)最早想修地方志,是在清咸同之后,当时有过一次组织修县地方志,那时天地会之乱,地方饥民之乱等等,陆续影响本地,最后修地方志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三就是民国时广西有过一次修地方志“高峰”,即当时民国初立,按发展要求,各省都有修地方志的要求,并成立有专门的“修志局”。
邕宁县新改制后,作为一个“新县”,也积极的按省里的要求,民间的文化人士也积极倡修,于是,本县也就有了“开局修志”的正常工作。最初的时候,请本地人周培懋为第一任总纂,主持开始编修邕宁的地方志。
周培懋(1849~1929),为清末南宁府宣化县石埠人,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出仕为官,反而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如在南宁,桂平等地主讲书院等等。因此,在社会的文化地位很高,也算是“德高望重”之乡贤。
1919年的时候,邕宁县决议修志,于是,就把他请出来主持邕宁县修志局的工作,并且于民国十年(1921年)按当时的编写类目计划,志稿分门类别的共有七十余册之多,基本完成了志稿的编修。
但,此时正是广西历史上时局比较动荡混乱的一个时期,各种战事不断,工作重心自然在军事上了,也就没办法完成全志的出版刊印,只能把七十余册的志稿存放起来。就在当年,滇军围城之时,存放志稿的教育局也就被军队征用,乱局之下,人来人往的,志稿也就七零八落的散佚。
好在当时一位有心之人,本县籍的,也正好供职于民团司令部的雷朝宣,他看到了这批志稿,就注意收集保护,把大部分志稿保存下来,这也是后来他在《邕宁县志》中成为作序人之一的原因了。
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西计划进行一次很大的经济建设,其中颁发各县施政准则,把修地方志作为县政工作之一,在一次县务会议中,决定重新启动修地方志的工作,于是先后在谢祖莘、陈寿民两任县长的努力下,再度组织新一轮的地方志编纂工作。
以莫炳奎为总纂,以民国十年时,剩余的几十册志稿为基础,重新补编,辑录,用了十六个月,书成了这版《邕宁县志》。
由此,后人研究,了解邕宁县地方人文历史也就多了一份资料。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