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主要通过民间渠道从中国进口钨砂。然而,随着德国扩军备战计划的实施,仅靠这些渠道已无法满足对钨等稀有矿产的巨大需求。同一时期,德国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极度依赖钨、锑等战略矿产,而中国恰好资源丰富。与此同时,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步步紧逼,中国急需军火和工业设备,增强抗战能力。双方在需求上形成互补,贸易成为自然选择。
为绕开国际市场并节省外汇,1934年起,德国与中国以“以物易物”方式开展大宗贸易。德国直接用军火和工业设备交换中国的钨、锑等矿产,不仅满足了自身扩军需要,也推动了中国产业升级。德国大量军事顾问、武器和机械设备涌入中国,帮助中国提升军事实力,发展重工业生产。这一切的核心,是围绕战略资源展开的利益合作。正如德国军事顾问塞克特将军所言:“原料问题是我们政策的焦点。”
为了高效获取中国矿产资源,1934年,德国专门成立了“合步楼公司”,名义上为私人公司,实际后盾则是德国国防军、经济部及国家银行。数据显示,1934年,德国从中国进口钨砂2510吨,到1938年猛增至8962吨。1934至1938年,德国从中国进口钨砂共计29384吨,占其进口总量的63.1%。一吨钨矿足以制造三万发穿甲弹,一吨锑矿则可生产五百挺机枪。中国矿工在江西、湖南等地辛勤挖掘的矿石,不知不觉远渡重洋,最终在德国兵工厂中被制成武器。可以说,没有中国提供的钨砂,就没有德军装甲师的铁甲横扫欧洲。
然而,德国发动战争是否正义,中国政府是否有道义负担?实际上,此时中国面临的关注点并非国际道义,而是生存和国防。1939年10月,德国闪击波兰之后,时任行政院长孔祥熙对德国外长表示,只要德国同意继续以武器交换钨砂,中国保证未来五十年稳定供应。现实考量远重于道义。对于中国而言,只要能换来一门火炮、一顶钢盔,就能让抗日阵地多坚持片刻,让将士少流一些鲜血。
总的来说,中德之间以资源换装备的合作,是当时两国在各自压力与利益驱动下的理性选择,充分体现了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特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