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住宅虽然视野更开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也开始逐步暴露:

1.高层住宅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大的担忧,毕竟消防云梯最高只能达18层,一旦出现火灾、地震等突发情况,住的越高,逃生难度会越大。

2.设备设施老化,维护维修成本更高。随着维修基金的消耗殆尽,届时维修更换就需要业主再自掏腰包,但毕竟越高的楼层维修的难度就越大,维修成本也很贵贵,而每个家庭毕竟经济条件不同,如果达不成共识,维修维护就容易“流产”,届时,承担不起高维修费用,居住环境只会越来越差。



3.高层住宅的公摊问题,二三十层的高楼的公摊面积如果只有25%已经算得很良心了,有的甚至超过40%,但而公摊面积每一平米都是需要业主掏腰包购买的,如果房价3万,就相当于公摊面积每平方3万,公摊30%,相当于多花了90万。

再者,以后的物业费、取暖费、房产税等都是需要算上公摊面积在内的,也就是说,没住的30平公摊面积,带来的却是与产权年限相同的几十年缴费,这都是你没住上、但是必须要交的。

考虑到这些,很多人发现高楼住宅突然不香了,尤其是一些专家预测:未来高层住宅可能会沦为贫民窟,比如当年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院长李晓江,还有东北财经大学的主任周天勇。

此外,住建部也明确了“限高令”,明确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的建筑,如果真有需要就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以后中小城市严格控制超高层建筑,县城以多层住宅为主……而且,在此之前,住建部在发布的《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中也有明确,县城住宅要以6层为主,新建住宅比例不能低于75%。这些都预示着,以后高层住宅不仅升值空间有限,而且受众群体也将不断减少。



其实,从这几年的楼市趋势就可以看到,即使没有“限高令”,很多人依旧觉得未来的高楼会贬值:一方面,高楼住宅太多,大多数没啥没啥竞争力,而且很多地区都已经出现高楼空置率飙升;另一方面,从安全性差、公摊大、维修成本居高不下等多个纬度分析,未来绝大多数高楼会更不值钱。

当然了,住宅新标准出来以后,也不意味着所有住宅都将打入“冷宫”,仍然有两类房子要吃香,比如以下两类人群,将迎来财富增值机会:

1.核心区参与旧改的多层住宅业主

旧改政策加速推进,不仅要对老房子加装电梯,还要增设车位,更换老旧管道设备、增设休闲区等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老房子的缺陷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核心区地段有优质配套的加持,经改造以后,多层住宅的居住品质提升,挂牌价上涨,对于拥有这类房子的居民就意味着财富增值。

2.买了电梯洋房的人群

所谓的电梯洋房,指的就是带有电梯的多层面积较大住宅。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中产家庭更倾向于这一类住宅,毕竟公摊小、容积率低、出行更便利、居住舒适度高等众多优点,将来这类住宅会更加吸引买家的青睐,而随着需求群体的增加,房子增值的同时居民财富也会增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