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赐”,是清代中后期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所谓“钦赐”,简而言之,就是皇帝开恩将相应功名头衔赏赐给那些屡试不第而又年事已高的考生,以此彰显朝廷鼓励教育、体贴读书人的态度。
大体来说,钦赐头衔从低到高有“钦赐副榜”“钦赐举人”“钦赐(进士)翰林”之分。查询胶东各地的老县志,可以找到不少荣获钦赐头衔的人物记载。此前曾简要提及若干,这次在集中介绍三位相关人物,他们均获得“钦赐翰林院检讨”头衔,籍贯都为莱阳县,名字分别叫做:赵瑑(zhuàn)、李晃、王守和。(注:三人按时间先后排序,翰林院检讨为官职名称,通常授予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庶吉士。)
根据民国版《莱阳县志》的记载,赵瑑是果佳圈村人(该村现在莱西市地界),出身于科举世家(果佳圈赵姓考取不少进士举人),其父亲赵起棕系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的进士,曾任四川夹江县知县、眉州知州。作为家中长子,赵瑑秉承了书香之风,并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癸卯)考中举人。但此后他未能在考场上更进一步,最终在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因年迈坚持参加会试而获得“钦赐翰林院检讨”头衔。
李晃的具体村居,在县志中标注为“留格庄”(注:现莱阳市团旺镇辖区内有多个留格庄,分别冠以东、西、南、后、小的前缀)。根据记载,他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己亥)的恩贡生出身,后因年迈参加乡试而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获得“钦赐举人”头衔,次年(1787年,丁未)他又坚持参加会试,再获“钦赐翰林院检讨”头衔。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莱阳县志》的说法,留格庄李姓与大野头李氏属于同宗,而李晃也算是整个大野头李氏家族比较有代表性的功名人物。县志原文称:“李氏,清赐翰林院检讨晃之族,居五区大野头村,析六区后留格庄等村。”以此来看,李晃多半就来自后留格庄。
王守和的具体村居,在县志中标注为“柴口”。这个地名对应的就是现莱阳市姜疃镇的柴沟村(与众水村和西韩格庄村相邻,老县志中还有“菜口”的写法)。根据记载,王守和是生员(秀才)出身。与李晃相似,王守和也是因年迈参加乡试而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辛卯)获得“钦赐举人”头衔,三年之后(1894年,甲午)他又坚持参加会试,再获“钦赐翰林院检讨”头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柴沟村王氏与莱阳城西的桃源庄王氏属于同宗。对此,县志称:“王氏,清孝廉燮合之族,其先青州人,徙居五区桃源庄,析柴口村,光绪间有孝廉守和。”
以上就是清代莱阳县三位“钦赐翰林院检讨”的简介,如果有朋友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欢迎留言补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