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在位期间,在用人策略上有着独特的布局,尤其是对外戚的重用,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帝王之术,这一现象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仁宗为牢牢掌握兵柄,刻意擢用外戚担任三衙管军,殿前军更是重点安排对象。曾有一段时期,殿前、马军、步军三帅皆为外戚,直至他逝世,殿帅仍由外戚李璋出任。同时,仁宗委任姑父王贻永为枢密使长达十五年,让其在西府为自己把关。此外,他还试图擢升外戚张尧佐,若非文臣强烈反对,张尧佐很可能会成为参政甚至拜相。
文臣集团起初对外戚当政有所容忍,但随着仁宗大量任用才庸识陋的外戚,矛盾逐渐激化。言官多次策动集体抗议,迫使仁宗收回成命。李昭亮作为外戚,在这种反外戚当政的氛围中,屡受文臣弹劾,他最终未能继王贻永入主枢府,很可能是仁宗在文臣压力下做出的让步。李昭亮的仕历,从侧面展现了仁宗重用外戚的帝王之术。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
作者:何冠环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品方:华章同人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庆历五年(1045)三月,仁宗以他的母舅殿前副都指挥使李用和多病,已向辅臣提出要召李昭亮回京管掌殿前司事。五月,马军副都指挥使曹琮卒于任。闰五月,李用和以老请解军职,仁宗准许并优授为宣徽北院使。殿帅一职,由已权管殿前司事的李昭亮依次补升,并将他自淮康军留后建节为宁武军节度使。
宋廷又以许怀德继任马帅,并由马军都虞候王元升任殿前都虞候,王信任马军都虞候。李昭亮是年五十三岁,终于攀至三衙 管军最高的殿帅职位,比亡父的马帅及亡叔的殿候为高。
宋仁宗厚待及信任李昭亮,还可见于他处理他与马军副都指挥使许怀德相争一事。庆历六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昭亮与许怀德“帅臣失和”,李昭亮往两府陈告。仁宗为安抚许怀德,就因他上殿乞请,而给他加特恩自遂州观察使升一级为安静军留后。
宋仁宗赵祯
仁宗如此处理这次李、许之争,正是他一贯优待他所信任的外戚的反映。他有时甚至不管文臣言官的反对,给予这些并无表现的外戚过厚的赏赐。
而他对至亲母舅李用和一家更是恩宠有加。李用和无功而骄,获授宣徽使仍不满足,御史中丞王拱辰认为仁宗依其私欲授予名器不当,仁宗却不仅不听谏言,还接连擢用李用和的儿子。如庆历六年八月,委李用和长子李璋优差,让其担任契丹国母正旦副使;不到一年,又将李璋擢为西上门副使。同月,还将洪福禅院的庄产邸店赐给李家。次年,继续提拔李璋弟李珣,又将年仅十三岁的李玮与十岁的福康公主联姻,李玮获封左卫将军、驸马都尉。
除李用和一家外,仁宗对其他外戚也多有提拔。庆历五年,让王贻永以枢密使兼群牧制置使,增大其权力;次年,加王贻永同平章事,晋位枢相;七年后,又晋封他为遂国公。为感念杨太后之恩,仁宗在庆历六年擢升其弟杨景宗,此后不断给予他各种升迁和赏赐。至于屡被文臣弹劾的郭承祐,仁宗仍一意孤行地在庆历五年十二月初二复任他为殿前都虞候、并代都部署知代州。
值得注意的是,仁宗宠信的外戚中,尚有他的新宠张美人(后来的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庆历六年九月,侍御史知杂事梅挚即借灾异上奏,指张尧佐得以任权陕西转运使,并非有才,而是“由宫掖之进”。但仁宗依然擢张尧佐为户部副使。到庆历七年七月初九,仁宗更超擢张为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使张位列侍从。
庆历七年,宋廷行南郊大典,百官均获加恩。李昭亮的加恩制除夸奖他的功劳和才具外,又列出他的所有阶勋爵邑及官职差遣,以及他外戚将家的身份。加恩制对他极力夸赞,不过其中部分内容有夸大之嫌。然而,加恩没过多久,李昭亮就面临解职。
庆历八年正月,教宋廷寝食不安的西夏主元昊被子所弒,另宋军在文彦博指挥下也平定了河北贝州王则之乱,一时间内忧外患都解除。
在贝州之乱中,李昭亮之族弟恩州(即贝州)钤辖、皇城使李昭度以不察妖党结构起事,在庆历八年闰正月,追三官降为濠州团练副使。而另一仁宗所信用的外戚子弟、前知冀州(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李端懿,也以失察之过,在二月自济州防御使贬为单州团练使知均州(今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就在李昭度被贬的同一日,崇政殿亲从官颜秀等四人谋变。这一骇人事件,宋廷追究责任,负责皇城保安、刚调任勾当皇城司的杨景宗被降为徐州观察使出知济州(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南),另一外戚、开始为仁宗重用的刘永年 亦自北作坊使、廉州团练使降为洛苑使、英州刺史。
在这次宫禁事故中,李昭亮身为殿帅,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这时朝廷的气氛也对他不利。曾公亮虽然没有点名批评无甚战功而坐上高位的李昭亮,但弦外之音隐隐可闻。在此不利环境下,知几的李昭亮就知难而退,自请罢军职。仁宗在是月二十七日便罢李昭亮军职,大概援引李用和之例,又特加李昭亮宣徽北院使。宋人称“自殿前司迁此,国家恩例也”。
李昭亮从庆历元年初擢殿前都虞候,到庆历八年三月罢殿前副都指挥使,担任管军前后七年多。前四年他以管军之职历任西北大军镇包括秦凤路、永兴军路、并代路、真定府、定州路之副都部署重要兵职,后三年则入朝执掌殿前司禁旅,虽然不及亡父李继隆任管军十二年之久,却比亡叔李继和只任管军两年为长。
李昭亮罢殿帅出守大藩,离开权力核心后,与李用和等已先退下的外戚成为仁宗的“亲旧勋贤”。仁宗优礼他们之余,也擢用他们的子弟。当李昭亮出守河阳后,仁宗继续任用他信任的外戚执掌禁军。庆历八年四月他先以马帅许怀德依次补为殿帅。
同时,仁宗还将外戚张尧佐提拔进入文臣权力核心,任命其权知开封府,引发文臣批评。同年十月,张美人晋位贵妃,张家恩宠达到顶峰,一些不顺从张贵妃意愿的官员遭到罢职,而帮助她的官员则获得擢升。十二月,仁宗在册封张贵妃时,还给李用和、王贻永等外戚加恩,之后又对其他外戚进行提拔。
皇祐三年,李昭亮在任职安排上与仁宗产生分歧,包拯多次弹劾,仁宗在言官压力下做出一些让步,但仍通过其他方式安抚李昭亮。张尧佐授宣徽使的风波持续不断,唐介弹劾文彦博与张尧佐勾结,结果唐介被贬,文彦博、吴奎也被罢职,包拯还受到仁宗指责。
至和三年(1056),仁宗信赖的外戚重臣王贻永病逝。嘉祐年间(1056 - 1063),文臣集团在权力斗争中逐渐占据上风,王德用、石全彬等武臣相继去职。此时,仁宗加李昭亮同平章事,委以判大名府重任并晋位使相,试图让他制衡文臣集团。
李昭亮是明白人,他大概知道这时不宜再卷入朝中之权争,他即上奏推辞仁宗给他的恩命。仁宗不允,同年十二月五日命翰林学士欧阳修再下诏命,要他接受,制文再大大夸奖他一番。李昭亮这年六十四岁,官拜使相后,他获得的官位已不逊亡父。
嘉祐是仁宗最后一个年号,前后八年。近年宋史学者有称这段时期为“嘉祐之治”。曹家齐教授归纳所谓“嘉祐之治”的主要表现是: 一、政局安定;二、人才之盛;三、政治清明。而其中朝廷内部团结, 没有党争。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在这一段时期,仁宗对文臣集团采让步妥协的态度,不再强行任用外戚及内臣,而大体上施政服从文臣的 公议。李昭亮在这时期,一方面年事已高,另一方面文臣会对他大用有强烈意见,于是选择退下来,安享晚年。
嘉祐四年(1059)二月,当年反对外戚执政最力的唐介,复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于此任命,可以看到仁宗此时对任用外戚的态度,已有所妥协,他倾向尊重文臣的主流意见,不再轻易授外戚以要职。
仁宗一生宠用外戚,在英宗继位的过程中,身为殿帅的武胜军节度使李璋总算没有负仁宗的提拔,尽了他的本分,稳定了军心,没有出任何乱事。至于仁宗一手提拔的外戚子弟,在英宗继位时,即以李璋与其弟驸马都尉同州观察使李玮、镇东留后李端愿等三人辈分最高,官位最尊。但随着仁宗之逝,外戚在政治舞台的影响力就大大减弱。至于以李昭亮长子李惟贤为首的李氏外戚将门第四代,一方面才能不足,另一方面也没有乃父的机遇,慢慢走向衰败之途。
本文摘自《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内容略有删减和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