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6日,日军第10集团军占领金山,力图与上海派遣军形成合围之势,8日,蒋介石被迫下令全线撤退,11日,上海市长俞鸿钧沉痛宣告上海沦陷,至此,淞沪会战结束。

要说这场以中国军队惨败告终的战役,至今没有国人将其评价为一场耻辱。

相反,70万余人参战、25万余人伤亡,惊天的血泪代价唤醒了国人的救国信念,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敢于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决心。

淞沪会战,注定是中国抗争史上虽败犹荣的重要战役,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之久,是典型的拼到最后一兵一卒也不退却的“决战型战役”。



事实上,如果当年参战军队没有做到“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淞沪会战不会如此举足轻重,更不会惨烈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看看触目惊心的阵亡军官名单,我们就能明白中国军人到底为此付出了什么。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段血淋淋的战斗历程,战役全程,常常是一个整编师开赴上去,三四天不到就被打残,每天从战场上抬下来的尸体至少在3000具以上,日寇甚至残忍地使用了毒气。

可想而知,当时与日寇军备无法相提并论的中国官兵面临的是怎样的强敌。可为何他们所有人都选择了一往无前呢?仅仅是因为心中的一腔爱国热血吗?



在笔者看来,还有那些离士兵们最近的军官们,是他们敢于向死而生,才让所有人坚守了“不退”二字,民族存亡面前的榜样作用总是最强大的,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七七事变”爆发后,因为一支日寇南下,国民政府被迫决定在淞沪应战,原本驻扎在无锡、江阴、苏州一带的88师奉命赶往真如车站,师长孙元良衡量情况后,决定将部队驻守在闸北车站,成为了这场持久战的堡垒线的关键阵地之一。

8月13日,88师所属264旅旅长黄梅兴于八字桥阵地战阵亡,成了抗战开打后第一位为国捐躯的黄埔将领,年仅40岁,在他牺牲后,旅参谋主任邓大沧以及连长王绩增也接连阵亡。

与88师同一时间投入战斗的还有87师,他们的阻击目标是位于上海杨树浦的日寇海军陆战队。

之后3周时间里,我军将士与日寇在虹口、杨树浦、张华浜、川沙口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尤以“罗店—月浦之战”最为酷烈,日寇将其称之为“血肉磨坊”。



当时,日寇用飞机、大炮、舰炮向我军阵地展开轰炸,以此掩护步兵猛扑,我军往往全营殉难,后续援军继续冒死前进,日寇被我军包围后,增援的日寇再把我军反包围。

就这样,双方在层层包围中掷弹互炸、肉搏厮杀、反复争夺。

经此一战,14师、11师、67师均伤亡惨烈,其中67师所属201旅旅长蔡炳炎,在8月26日向日寇陆家宅阵地进攻时牺牲。

8月27日,淞沪会战进入最恶化阶段,尤其是罗店至宝山一线,中日双方在此展开了决死战,因此迎来会战的第二次高潮。

9月4日,胡宗南率第1军(下辖1师、78师)前锋支援在宝山作战的守军,苦战整整五天五夜,团长杨杰、李友梅殉国,此外,营长姚子青的壮烈牺牲更为令人动容。



当年的姚子青只有29岁,1927年在黄埔军校毕业后,逐步晋升为18军98师炮兵营营长,淞沪会战爆发后,炮兵营于8月31日奉命开赴宝山前线御敌。



当时的宝山不过是吴淞炮台附近的一座小县城,日寇在此登陆被频频打退,索性调集来几十艘战舰、几十架飞机,海陆空联合向宝山发起了几十个小时的轰炸,城内民房所剩无几。

9月6日,日寇成功登陆并将宝山包围,由坦克车掩护突破南门,眼看敌军涌进城中,姚子青带领战士们用手榴弹御敌。

此时,他带领的部队已经伤亡过半,完全可以撤走,可在姚子青心中,既然没有接到上级发出的撤退命令,无论弹药是否打完、援军是否会到,他都要率领残部死守城池不松口。

到了晚上,敌寇又一次发动攻击,从东南角破城口冲了进来,坦克车同时撞破南门,接到传令兵报告时,姚子青紧握拳头往桌上一捶,咬紧牙关说道。

“非拼命不可了,咱们还得冲啊!”

此时的炮兵营战斗力量已经所剩无几,仅有二班预备兵、几名传令兵、勤务兵、伙夫等,姚子青给每个人分发了许多手榴弹,带领大家冲到了街上。



不料,敌寇一颗炮弹飞来,这位忠勇无匹的营长瞬间被炸得血肉模糊,当场壮烈牺牲。

9月7日,日寇占领宝山,炮兵营仅存5人,依然死守城中,国民政府对全营官兵给予从优抚恤褒奖,尤其是姚子青这位军官,被誉为民族英雄。

除了那些有迹可查的阵亡军官,淞沪战场上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在这其中,一名东北籍连长的事迹也能从侧面说明中国军官的榜样作用。

记者采访此人时,他因在上海前线被扎伤入院治疗,一席话描述了他的戎马生涯还有诉不尽的家仇国恨:

“我十七岁就当兵,后来进了讲武堂,当排长,当营长,当过副官,还当过团长,整整过了二十年的军旅生活。九一八之后,我们的队伍撤到了关内进行修整缩编,因此,我得差事给编掉了。我在原籍盖的新房子,给汉奸充了公。抚养我长大的婶娘,也给日本鬼子杀害了,说她是间谍。所以,日本鬼子不但与我们有国仇,也和我有家恨。”



为了报仇雪恨,淞沪会战爆发2年前,此人就加入某师任职连长,他并不在乎自己的军衔比先前降了三级,一心想要多杀几名日寇,能够参加淞沪会战,对他而言就是心之所愿。

“现在我虽然是挂了花,可是仇人至少给我这全连杀死了不少。医生说,过几天我就可以出院。我太高兴啦,因为又有机会上前线去杀仇人啦。”



按照淞沪会战的酷烈程度,再加上这位连长的视死如归,他最终战死沙场的可能性不言而喻,哪怕有机会撤退,按照他对日寇的愤恨,也必定会带领全连拼杀到最后一刻,如他在离开故乡时刺在手臂上的誓言。

“抗日到底,敌生我死!”

不禁想起一位网友的感慨,身为后人的我们,遥想淞沪会战中那些前赴后继冲锋的先辈们,面对强敌会是怎样的绝望,尤其是领头的军官们,他们有父母妻儿却没有退路,想要捍卫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国家,唯有身先士卒。



直到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世界再度领略了中国军人誓死不输脊梁的不屈骨气,电影《八佰》的触目惊心就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纪念。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有关淞沪会战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见,并非这场战役不值得歌颂,而是其中数不尽的血与泪真的让后人不知如何去演绎、去还原。

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阵亡军长1人:吴克仁

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吴桐岗、路景荣、邓玉琢、朱耀华

阵亡旅、团长28人:黄梅兴、蔡炳炎、杨杰、李友梅、庞汉桢、秦霖、管惠民、刘启文、朱芝荣、李伯蛟、吴继光、李维藩等

阵亡营长44人:宋世安、胡健、耿明堂、金祖祥、金焕章、姚子青、邓大沧等

那些以阵亡军官为代表的中国壮士们,是他们用生命腾挪了乾坤,用鲜血和生命一举粉碎了日寇妄图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驱逐日寇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淞沪会战_让世人知道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_刘安琪》

《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十大战役_雅倩》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的抗日英雄_戴伟》

《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的比较_李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