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延安,八百里秦川上的一座小城,成了侵华日军心头的一根刺。小鬼子千里迢迢,飞机起落十几次,炸弹撒了上千枚,本想一举摧毁中国抗战的“心脏”。结果呢?延安依旧灯火通明,窑洞里枪声电报声声不息,毛笔蘸着油灯光写下《论持久战》。

为什么日军轰炸了几轮延安之后,就不管这地方了,反而大力往南打呢?

只因为咱们的防空准备做得太好,让日军炸了个寂寞,赔了大把银子,日军自己都算得直翻白眼。



小鬼子狂轰滥炸,结果被“泥巴墙”整懵了

1938年11月20日上午,延安城东边的光华书店,人头攒动,很多人在挑书。阳光洒在窑洞外头,一片岁月静好。

忽然,一阵刺耳的轰鸣划破天际,日本飞机成群压来,伴随着撕裂空气的尖啸声,炸弹倾泻而下。第一批炸弹直奔光华书店而去,书页飞舞,人群四散,造成当日死伤最多的一次惨剧

这次轰炸不是偶然。从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恨得牙痒痒。

蒋介石虽然抗战姿态摆出来了,可日军更清楚,在真正撬动民心抗日的,不是国民党,是延安这股子不服输的劲。所以,1938年起,日军将延安列为重点轰炸目标,试图用空中优势,一举摧毁这个敌后抗战中心。



然而,延安的地形,狠狠给了日军一记耳光。放眼望去,山连着山,沟套着沟,小小的延安城被紧紧裹在丘陵褶皱中。窑洞密布,如同地鼠打的隧道,藏得深、躲得快。

再加上早在1938年初,延安重要机关就悄悄迁入山洞,各单位分散隐蔽,布置防空掩体,连“心脏”中央机关都搬到了深山密林中。

日军来的时候,看见城上烟雾缭绕,以为炸得痛快,实则捶了个空。1939年10月,日本朝日新闻社的随军记者航拍了一组照片。照片上,延安城上冒着十几股浓烟,可真正的军事目标,不仅没伤筋动骨,连民众都已撤离至隐秘地带。



这年头,炸弹是银子,飞机是粮食,空军出动一次,消耗堪比打一场小仗。小鬼子一边数着炸弹数量,一边咬牙切齿地发现:炸来炸去,中央文献还在发,八路军政治部照样办公,《论持久战》也在窑洞里写完了。

第一次延安大轰炸,日军总结:地形复杂,效果极差。

延安没有像重庆那样高楼大厦,窑洞结构,炸塌一片不过换个山沟。炸药换来的,不过是山石滚滚,人心未动。这一仗之后,小鬼子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继续炸,到底划不划算?



炸了个寂寞,白扔了上千颗炸弹

1939年10月15日,上午十一点半,日军“佐濑、铃木、松山”各航空部队再次联手,发动大规模空袭。出动战机几十架,密集轰炸了长翔、八路军兵营、陕西大学、共产大学、八路军政治部、外交部等核心目标。场面震天动地,整个延安城白天如夜,黑烟滚滚。

当天,日本记者在延安上空拍到的照片清晰记录:城区被浓烟覆盖,多处仓库起火燃烧,而且,日军还进行了二次轰炸,企图“一劳永逸”摧毁延安。



但炸弹落地之后,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泼在小鬼子头上。延安不是大城市,没有钢筋混凝土,连砖瓦房都不多,大多数建筑就是窑洞和黄土墙,炸塌了不过是掉块土皮。

更要命的是,绝大多数重要机关早就转移到山中,藏得密不透风。再猛烈的空袭,也打不着真正的“脑袋瓜”。

1946年3月10日,《解放日报》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日机共轰炸延安17次,投弹1690枚死亡214人、受伤184人,毁坏房屋近两万间,烧毁粮食34.4万斤

这组数据,把小鬼子气得牙痒痒。扔了近1700枚炸弹,连400人都没干掉。炸一架次飞机,按日军后勤消耗计算,至少几十桶航空油,几千斤炸药,加上飞行员工资,维修费用,通讯联络,后方指挥,每一次出动,都如流水一般烧掉白花花的银子。



然而延安,仍旧活蹦乱跳。八路军战士越打越勇,《论持久战》传遍全国,干部学校继续招兵买马,延安文艺座谈会,照样开得热火朝天。日军轰炸计划一项项推进,却仿佛拳头打在棉花上,毫无着力点。

轰炸延安,成了个笑话。日军指挥部不得不冷静地做出评估:以这样的消耗,对敌方抗战能力的打击“微乎其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敌方宣传。

这笔账,小鬼子一边流着血一边算着,终于意识到:继续这么炸,连本带利赔光都挡不住。



怎么算怎么亏,小鬼子终于认栽了

到1940年以后,日军的延安轰炸逐渐减少,次数和规模双双锐减。并不是因为手软了,而是因为算账算得心凉。

一来,延安的“隐身术”升级了。每次轰炸后,中央机关都会再次分散、伪装,甚至有重要目标隐藏在数公里外的山洞之中。山地、窑洞、树丛的天然掩护,让延安彻底变成了“空气中打仗”的战场



二来,日军内外形势巨变。1940年秋冬之际,八路军在华北敌后频频发起反攻。日军在晋察冀、晋绥、冀鲁豫等地被痛打。兵力紧张,后勤吃紧,延安这口“难啃的骨头”,已经显得鸡肋。

三来,最现实的——成本太高。飞机是高端资源,航空燃料更是紧俏。随着战争拉长,日本国内资源枯竭,连东京街头都开始限电限油。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花大价钱飞千里之外去炸一堆黄土山沟?军部高层也得盘算盘算:“战略意义不足,经济负担巨大”,干脆收手。



最终,日军将延安列入“次要打击目标”,从此再无大规模持续空袭。自此之后,延安的窑洞里,油灯继续亮起,决策继续发出,抗战意志愈发坚如磐石。

而这场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收效惨淡的轰炸战,也成了抗战历史上,最生动的一课:真正的力量,从不靠城市钢筋和高楼,而是人心的凝聚和信念的炽热。



参考资料

抗战时期日军对延安城的轰炸-红歌会网-2022-10-20

抗战中的延安战场:遭日飞机轰炸17次 投弹1690枚-解放日报-2015年08月03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