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打响的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之久,直到1945年才彻底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调动了数百万兵力,其中绝大多数在大城市,而且主攻方向也是大城市,毕竟控制一座大城市可以拿到更多资源,同时威慑和控制周围其他小城市和乡镇。因此对于国军而言坚守大城市的压力非常大,在这个过程中数百万国军士兵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这显然是不可磨灭的功绩。但由于他们的上级领导人是蒋介石,主导者是国民党,所以在新中国建立后官方一度不允许拍摄任何和他们抗战有关的影视剧。而政治主张上的对立,两岸关系也一直难有缓和。
但在1988年初,因为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蒋经国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而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担任过李宗仁秘书的程思远发挥了关键作用,才让这部电影顺利公开放映。
程思远是广西宾阳人,是一位无党派爱国人士,也是近现代史上的一位知名社会活动家。
他年轻时投笔从戎,加入了北伐军,因为表现出色,被当时的高级将领李宗仁看中,担任了李宗仁的秘书。
后来李宗仁还安排他去意大利留学,考取了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长期在李宗仁身边工作,和一些反对两岸增进交流的人不同,他一直认为两岸应该多交流多合作,愿意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出一份力。
所以在1965年的时候,在他的协助下,李宗仁决定回到大陆,参与到祖国统一事业中。
为了让他们的处境更好一些,周总理特别关照了李宗仁和程思远等人,给他们安排了行政职务,避免有人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打压他们。
在80年代初的时候,程思远回广西探亲和当地领导见面的时候,得知了一件事,蒋经国的一位侄女之前在桂林旅游的时候曾经提到了一件事,如果大陆能够承认国军也曾经是抗日的力量,那么台湾对大陆的政策会进行重大调整。
程思远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善两岸关系的突破口。于是他积极联络相关单位和领导,在中央有关部门的会议上提出举办一些纪念“七七事变”及抗战的活动。
并且在他的努力下,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被搁置数年的电影《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这场重要战役的历史。
为了更好的还原历史,电影导演杨光远和编剧陈敦德邀请了很多历史学家参与电影创作,同时走访了数百名战役亲历者,收集了大量档案资料。
除此之外,还特意邀请曾当过李宗仁秘书的程思远担任顾问,因为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就是李宗仁,程思远对这场战役的很多具体情况十分清楚。
更重要的是他当时有行政级别,在政坛有人脉。有他的支持,能减少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和阻挠。
经过一番努力,电影终于拍了出来。在1985年9月完成剪辑工作,不过接下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必须邀请领导提前观看电影,得到领导的允许后才能进入影院或者在电视上播放,否则电影无法公开放映,大家看不到。
10月末,几位中央领导以及程思远一起观看了电影。看完后,其中一位领导人当时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只是没有直接说反对,而是讲了一句:“我们对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不太清楚,很难发表意见”。而有这一句话,这部电影就没办法公开播放。
其他几位领导也出于政治层面上的谨慎,没有提出支持电影上映的意见。如果大家都沉默,这部电影就没办法放映了。程思远见情况不断,思考后表示:“这部片子我始终参与,从剧本编写到影片摄制,我都提了意见,我认为这部电影是符合史实的。”
他讲出这番话,其实也是担了政治风险的,一旦这部电影到时候“出了问题”,大概率会有人找他的麻烦。
而且为了让其他几位领导放下成见,他还提到两个电影有必要上映的理由,第一个是他如实呈现了国军的抗战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侵略的斗争精神,可以鼓舞人心。第二个是这部电影如果上映,可以体现北京在重大历史事件上的胸怀和态度。
这两个理由打动了在场的大多数领导,最终这部影片得以顺利通过审查,并公开放映。
1987年2月,电影获得了放映许可,当时可以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电影院座无虚席,堪称万人空巷,这其实也是人心所向,大家希望看到这样实事求是的电影。
后来蒋经国得知此事,看了这部电影的录像带,尤其是看到电影中保留了他父亲蒋介石亲赴前线视察,差点被炸死的那段历史后,感慨的说:“大陆承认了我们的抗战贡献。”所以在蒋经国去世前,他决定调整两岸政策。
1987年底,在台的老兵被允许回大陆探亲,数十万人因此见到了告别40年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