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中航公寓常年有100多名外卖小哥在此租住,公寓因此为骑手们贴心准备了换电柜和专用通道;

江川路街道河东小区通过抽户改造升级黄浦江畔的“一张床”,精准供应周边的医护人员;

有88张床位的浦锦街道“星空自然”公寓,为来自世博家园住宅修缮项目的建设者提供了近在咫尺的温馨舒适港湾……

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马桥镇的闵行区首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了解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情况,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而今,闵行全区21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根据各自的区域定位,正彰显丰富多样的功能特色。但不变的始终是为城市建设者托举一份身处超大城市中的稳定与安宁。

今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超过3万张,还将建设筹措7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实现“十四五”末总量达到60万套(间),不断提升市民居住品质。


马桥镇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护航每一位建设者

位于马桥镇的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是典型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440张床位、138套房源平均面积35平方米,入住居民包括“四保”人员、建设者、医护人员。由于项目地处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毗邻“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等多个产业园区,周边18万一线从业人员集聚了旺盛的住房需求,使得该项目也长期“一床难求”。

一年多来,闵行区持续快速推进“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在全区的均衡布局,截至去年10月,已建设筹措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一张床”5387张,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更实现全区14个街镇、工业区的点位全覆盖。这也使得闵行去年“一张床”的供应量在全市各区位居第一,占全市总数六分之一。

“一张床”的小切口,映射了中国式现代化要回答的一个大命题——一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究竟为了谁,又究竟依靠谁。


虹尚·安雅居项目

8年前的4月,23岁的滕州小伙渠怀浩坐了10个多小时的火车来到上海,在徐汇滨江获得了人生第一份安保工作。8年后,他的薪水翻了一番,工作所在的龙腾大道绵延了十数公里,第一次来沪时的上海南站已升级为高铁站。感叹上海发展越来越快之余,小渠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去年中秋,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乔迁徐浦大桥新址,首批入住的建设者恰好是来自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南站提升改造项目的900余名建设者。当项目办公室主任周芳深第一次踏入这个“新家”,看到每间房都配备热水器、空调和充足的晾衣架,她知道工友们未来数月的生活有了充分保障。

作为上海第一家扎根工地、服务外来务工就业群体建设者的基层党群工作服务站,成立于2016年的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已为近55万人次提供便民服务,举办超千场大型活动,还为近17万人次的建设者提供法律、医疗等专业服务。“滨江开发建设到哪里,党群服务就到哪里”,在建设者之家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真实获得感。


即便在城市中心,上海市、区各级也想尽办法,为不断涌现的新就业群体努力提供舒适、便捷且“低负担”的居住环境。

在位于长宁、静安两区交界处的镇宁路405弄,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于2023年在此设立了“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晨建公寓,首批入住人员包括顺丰、圆通等快递公司的骑手和长宁区的环卫工人。

而今,这里的38套房源共104张床位长期满租,不仅因为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生活配套,更源于这里每间房都有明窗采光和社交空间。骑手们还在长宁区和公司的协同引导下开展公寓自治,日常为周边社区的独居、高龄老人送菜、搬运重物,“住在这里,越来越有家的感觉。”

让更多年轻人宜业宜居

长宁区西部的虹桥临空园区,东虹桥集团运营的临客公寓·荟临居自投入使用以来,始终保持100%满租。公寓内许多租客都来自同一家企业,一街之隔的百秋容么么直播基地。年轻的男女主播们步行5分钟就能完成通勤,即便凌晨下班也无须担心安全或交通问题,让这里常年一房难求。

就在不远处,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虹桥人才公寓即将于今年年底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位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域,总面积38.9万平方米,提供5400余套房源和约3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去年5月,项目首批3598套房源开放线上申请后就吸引大批申请者。


虹桥人才公寓

面对新型人才社区住户体量大、层次多、领域多的特点,公寓运营方新长宁集团探索了新型管理模式,集开发、运营和物业管理“三位一体”,并会同属地新泾镇党委研究成立虹桥人才公寓党支部,更好服务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白领在沪宜业宜居。

在浦东,不少来自迪士尼和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员工都偏爱住在20公里外的航头镇。原来,这里的慧智有巢人才社区在浦东的青年白领中小有名气,入住的2600余名人才中40岁以下占比95%,不仅充满年轻活力,还有一座9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站为住户们提供议事、图书借阅、健身等服务。

在一家独角兽企业任职研发岗位的“00后”石濳,如今多了一个双重身份:慧智有巢人才社区的住户和党员志愿者社团副团长。而今,每周末他和小伙伴都会组织人才社区的同龄人参与摄影、烘焙、骑行、电竞等活动,甚至还在浦东新区和航头镇的资源支持下,办起了人才公寓里的“青年夜校”,开设咖啡、插花、茶艺等14门课程,让青年人才“住进来就再也离不开”。


超大型城市不仅能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能力的舞台,更能够满足每个年龄段的每一类需求、每一项爱好。这是超大型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上海成为人人共享的未来之城的基石。

而夯实基石的关键细节,一是服务资源不断向新城等城市边界延展,另一个便是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留给人才。

4月15日,虹口区官宣首批国际人才公寓,项目落子北外滩雅诗阁服务公寓雅遇公寓项目,首批长住客超百户。从新加坡总部派驻上海分公司工作的刘哲闻是首批住户之一,来沪后历经2个月的看房选房,他选择了这一交通便捷、配套齐全又闹中取静的人才公寓。

在公寓运营方北外滩集团看来,人才公寓补齐了北外滩新一轮开发中的一块短板,同时也是北外滩开发建设“五年塑功能”的新起点——为上海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为黄浦江畔集聚更高水平、更具活力的智力因子。

原标题:《快递小哥、保安保洁、建设者住进舒适便捷公寓,“越来越有家的感觉”》

栏目主编:唐烨 题图来源:马桥镇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舒抒 黄勇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