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图文并茂的史料介绍,又有细致贴心的参观导引,扫扫上面的二维码还能观看和收听同学们自主录制的导览微视频、微音频……这份凝聚学生思政研学收获的导览手册即将摆放在上海潜艇展览馆内,供游客取用。这是学生在学校与馆方联建创立“实景式”黄浦滨江思政研学课程学习中、以“社会笔记”形式呈现的项目化作业成果。
4月28日,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五楼剧场内,“党建引领课程思政:丈量与红色文化的距离”——黄浦滨江思政研学课程微展示暨与上海潜艇展览馆联建成果发布活动举行。
深耕“思政研学”,构建育人新范式
活动以“实景式”黄浦滨江思政研学课程汇报拉开帷幕。上海市黄浦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依托黄浦滨江丰富的红色资源,联建12家在地社会教育场馆,打造“思政×研学”教育联名款,构建课程序列化目标体系,创新“四步12法”实景教学模式,设计“社会笔记” 项目化作业,形成“滨江链”校馆协同育人机制,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山样本”。
现场通过师生情景剧形式展现了课程创立及实施的场景:在“滨江链”社校联合教研微展示中,中山党团员教师与上海潜艇展览馆负责人围绕黄浦江畔的“长城191”号潜艇研学资源,共同研讨如何将国防科技史与历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景式”课堂教学微展示中,教师将课堂移至潜水艇里,以“行研思创”思政研学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舱室中、设备旁模拟演绎科研人员攻关场景,沉浸式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生动诠释“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设计“社会笔记”,点亮实践育人之路
在现场,学生通过思政研学形成的“社会笔记”项目化作业成果成为亮点。在社校双方的共育指导下,学生以行走笔记、探究笔记、演绎笔记、创造笔记等四种形态,呈现了思政研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既有还原潜艇科研故事的情景剧、多语种讲述滨江红色历史的微音频,也有融合AI技术设计的潜艇导览图、创意文创产品等。学生以多样成果展现了学习收获,更以此投入到了“城市微更新”项目中。其中,本年度“听中山学子说滨江故事”音频大赛涌现出141份优秀作品,方言、英语等多元表达形式让红色文化焕发新活力。
“上海潜艇展览馆思政研学基地”揭牌,标志着校馆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深化。
寄语期许,锚定未来发展方向
上海市普教系统党建研究协会会长陈设立在讲话中高度肯定课程建设成果,指出其三大特色:一是“扎根大地”,以滨江实景为课堂,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生长;二是“协同育人”,通过校内外联动、学科融合构建“大师资”队伍,形成“三全育人”格局;三是“面向未来”,以项目化学习推动学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实践创造者,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此次活动不仅是中山学校黄浦滨江思政研学课程的阶段性成果汇报,更是一次“大思政课”建设的鲜活实践。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实景式”教学理论研究,丰富课程实施路径,让黄浦滨江的红色资源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活教材”,为构建高质量思政教育体系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