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梧桐新绿下,嘉澜庭口袋广场一派惬意景象:孩子们踩着树叶玩耍,宠物狗绕着喷泉撒欢,围廊与长凳上,老年居民晒太阳闲聊,年轻人捧着电脑办公……作为上海国际花展徐汇分会场的打卡点位,过两天嘉澜庭还将举办市集活动,让人们在咖啡香与花草香中,感受城市与自然的奇妙联结。
你可能不会知道,这个“闹猛”的“迷你广场”,曾是居住条件简陋的二级旧里。而今,透过这片“螺蛳壳里”的公共空间,人们可见“15分钟生活圈”的探索与巧思,可感人民城市的诗意与活力。
上海现已形成1600个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打造“15分钟生活圈”,城市空间的物理改造背后,是一场场关乎生活品质、社区温度与治理智慧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
画个“数字孪生圈”
2014年,上海就在全国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十多年后的今天,借助科技赋能与硬件升级,“圈”里公共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便捷性,正在不断增强。
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15分钟生活圈”装进了居民的手机里。2023年,街道推出全市首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地图”;今年,这张地图升级成“三维导航仪”,展现了时空联动、虚实相生的“数字孪生圈”——
前端,2.08平方公里社区内的建筑都做了三维建模,还升级了各类生活场景,居民点点手机就能操作;后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合,大数据能够辅助政府部门完善设施、优化服务。
“作为上海量子城市六大先导应用场景之一,这个平台将于5月上线。”街道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了这张神奇的数字地图:点开武宁党群服务中心这样的热门地标,连一楼创想空间、二楼宝宝屋的位置,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最方便的,当数预约功能——以前给孩子约托育要上教育平台,给老人订助餐得找民政入口,现在统统集成在同一个入口。想参加烘焙课?直接点进地图,选中料理教室就能报名。居民还可以实时留言,反馈自己的使用感受和建议。
这张智能地图,也可以看作“社区温度计”。哪里需要加装扶手椅、哪些活动场地服务过剩,看看地图上的搜索预约热力图和居民的留言就能一目了然,也为完善设施布局提供数字依据。
地图还将不断被赋予“新皮肤”:比如,“营商版特色地图”,将集纳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重点科研院所、创业孵化器、闲置办公场地信息,税收优惠、人才补贴政策都将被打包成服务锦囊;又如,“大平安地图”上,不仅能快速定位最近的AED急救设备,还能实时查看平安志愿者的巡逻路线。
“这不是简单的电子地图升级,而是城市治理范式的转变。”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许春辉说,“我们想为居民做的是一份会呼吸的‘社区指南’,让每个居民既是使用者又是规划师,点点手机就能把家门口的15分钟生活圈越‘画’越精彩。”
一卡在手
“圈”起多重场景
午饭时间,淮海路瑞金路口,丰裕餐饮店迎来用餐高峰,拿着黄浦区“五边十色”助老服务卡刷卡就餐的老人,差不多占到客人的1/3。
“老人凭卡用餐,店里近百种菜品,任意选,满20元优惠4元,满30元优惠5元。”店长马骢跑进跑出招呼客人,不少老人都是店里的老熟人,不用点菜就知道要吃什么。
“圈”里的公共服务资源,不仅要触手可及,还要多元优质。申城正积极构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黄浦区,“五边十色”助老服务卡从助餐起步,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持续提升养老品质,助力拉动银发消费。
何为“五边十色”?“十色”,是黄浦区的十个街道,每个街道都有独家卡色;“五边”,意为“床边、桌边、身边、周边、手边”,让体面养老有保障。
这张卡到底能有多大用场?简而言之,在黄浦区12家社区长者食堂和53家长者餐厅,持卡老人可以享受“桌边”实惠;同时,黄浦区民政局联合百联集团旗下的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三联(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百货商业中心NO.1银铃聚乐部推出一系列银发生活消费福利,为持卡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实惠、贴心的银发消费体验。
老年助餐,是需求量最大的助老服务。近年来,黄浦区不断完善三位一体的为老助餐模式——“中央厨房统一配餐+社区长者食堂+老字号长者餐厅”,强化为老助餐设施供给,提升为老助餐服务质量。
丰裕、大富贵、沧浪亭、老人和……为了满足老人个性化、多样化的用餐需求,黄浦区民政局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推出30余家“老字号长者餐厅”。“一卡在手,全区通享”的服务体系,让老人暖胃更暖心。
今年3月,黄浦银发生活消费“全区通享福利”正式上线。黄浦老人凭服务卡还可以全区通享三大专属权益,这也为养老服务和商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可以期待,一张服务卡串起老年人“医、食、住、行、乐”全场景,让“生活圈”成为“幸福圈”。
功能嵌入
“圈”里的城市温度
一座超大城市,总有差异化的现实需求。城市的温度,也藏在每一个15分钟可达的方寸之间。
两个月前,在乐山路上的徐家汇街道乐山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徐汇区首家残疾人关爱服务中心和“阳光手作”非遗工作室正式成立。如今,这一残疾人友好空间不仅吸引了12名周边残疾人日常来邻里汇里的智慧阳光康健苑进行康复锻炼,刚开班的康复课也有了“一对三”的固定学员。“一人一方案”和“一人一档”的个性化安排,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日常训练,深受乐山新村残疾人居民的欢迎。
近两年来,伴随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加快建设,徐汇区的家门口助残服务圈也愈发成熟和完善,尤其是邻里汇的布点增多、功能增加后,助残功能嵌入其中,依托邻里汇日趋丰富的多元化功能,让“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有了格外贴近残疾人的特殊温度。上个月,枫林街道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也在小木桥路440弄小区正式启用。这一嵌入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的残疾人服务综合体,整合了阳光之家、阳光心园、智慧阳光康健苑、街道残联等四大主要功能区,还建设了残疾人辅具社、家庭医生工作室、残疾人就业实训基地等服务阵地,成为辐射社区残疾人的枢纽型助残节点。同时,邻里汇的各项服务功能也实现了残疾人融合共享。
乐山二三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余美香生动地形容说,通过“周边、桌边、街边、身边、手边”工作法开展残疾人工作,提升助残服务能级,让社区残疾人乐享“桑榆晚情、舌尖暖情、颐养温情、邻里亲情、时代新情”。
“周边、桌边、街边、身边、手边”,每一“边”都关系着社区残疾人的切身感受。例如,“周边”指的是以乐山片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面向残疾人开展辅助器械租赁、缝纫撬边、修换拉链、修鞋修伞、配钥匙、理发等公益服务,并联动乐山绿地、街区博物馆、乐山市集等阵地,用全龄段、全时空、可游憩的设计手法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多元共享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社区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比如,乐山二三村内行动不便的老龄残疾人较多,“桌边”就是为他们建立包括送餐上门、助餐点、社区食堂等不同形式的就餐服务网,让残疾人乐享“舌尖暖情”。
共建共治
“合伙人”来“造圈”
在上海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过程中,不仅有政府投入,更有共建共治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走进位于嘉定区外冈镇葛隆村的我嘉·邻里中心,“乡邻灶间”间,梅干菜塌饼香气四溢;“辛楣书屋”里,孩子们看书休闲;“康养小站”内,老人排队找医生把脉问诊……
这是一栋“有故事”的楼——多年前,浦逸敏老人和老伙伴们在此抱团养老,成立了慈舟养老院。“过去,大家帮了我们许多,我们希望捐出这栋楼,让它为大家服务。”几年前,老人们决定将这栋楼捐给葛隆村。如今,逸敏楼改造后变身为邻里中心,“为大家服务”的朴素愿望,以邻里中心的形式传承延续。
依托我嘉·邻里中心,嘉定把为老服务中心、社区宝宝屋等资源融合于一体,探索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而面对超大城市的复杂需求,问需于民成为“造圈”的基础,也为“出圈”提供了可能。
本月初,云翔我嘉·邻里中心在南翔镇启用,这是嘉定最大的邻里中心,并且首次融合了商业服务。“建设之初,周边居民们就和我们反映,希望能多一些商业配套。”南翔镇我嘉·邻里中心负责人王静介绍,为此,政府与惠民公司“牵手”,引入超市、菜场、各类商铺等。“惠民公司的招商团队也到周边小区调研,询问大家喜欢哪些品牌。最终,居民喜爱的超市、老盛昌、来伊份、山林大红肠等都顺利开业。”
在“造圈”过程中,也有普通居民化身“友邻合伙人”,南翔镇东社区居民侯菲就是其中一员。2022年,她在东社区我嘉·邻里中心开设了一家特别的咖啡店,“一日店长,百日计划”项目也应运而生。“我邀请周边社区的居民朋友来当一天店长,请他们体验生活、分享创业故事、传授手工技艺等。渐渐地,社区不同年龄层的居民都聚拢过来了。”侯菲说,目前已有65名居民朋友当过“一日店长”。这个项目也被街道纳入“15分钟综合服务圈、就业服务圈”的建设范围,成为不少邻居体验“轻创业”的起点。
“我最看重人的连接、信息的互通、观念的碰撞。”侯菲说,“希望邻里中心不仅是居民的活动空间,也是能为居民探索自我价值提供机会的平台。”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一个个“小而美”的“圈”渗透进城市肌理。此时,15分钟已不仅是时间概念,更是衡量生活品质的标尺。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杨洁 姚丽萍 解敏 孙云
编辑 |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