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希望的种子在泥土中萌发,勤劳的农人用汗水浇灌丰收的希望。“今日闵行”与浦江镇联合推出“万象‘耕’新”系列推文,带您走进闵行区浦江镇的田间地头,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领略现代农业的魅力,品味特色农产品的鲜美,聆听新时代农人的奋斗故事!

在闵行区浦江镇汇红村,有一片120亩的田园绿洲——上海康林农家乐专业合作社。这里70亩蔬菜地郁郁葱葱,50亩鱼塘波光粼粼,从建筑工地技术员转型为“新农人”的王超是这片“绿洲”的主理人,这不仅是一次职业的跨越,更是一份对乡土的热爱与坚守。


从工地到农田:跨界的勇气

1981年出生的王超,曾是建筑行业的一名技术员,近20年的工地生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然而,常年奔波在外的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家乡的牵挂。

2023年5月,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建筑行业,投身农业。正巧看到康林合作社正在转让,实地查看过后,王超觉得很合意,毅然接手合作社。“尽管收入不如从前,但在田地间很自由,能掌控自己的时间,回归乡土的生活让我感觉很踏实。”王超坦言。


绿色农业的实践者

合作社以种植绿叶菜为主,米苋、草头等品种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王超严格推行绿色生产标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并要求员工每日认真记录每一批蔬菜的种植、用药和采收信息,确保食品安全可追溯。

曾经在建筑行业的工作经历,让王超十分注重安全隐患问题,重建大棚、重整裸露的电缆、完善排水系统,甚至为大棚和农作物购买保险,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安全第一,不赚钱不要紧,别把自己搭进去。”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步步探索,展望未来

合作社的50亩鱼塘对外开放垂钓,分为8个区域养殖多种鱼类。由于缺乏经验,王超曾因鱼苗大量死亡而亏损,后来聘请附近的养鱼能手管理,才逐渐步入正轨。

鱼塘采用灵活的收费模式,若是要将鱼带走则称重按斤计价,若仅仅是练习钓鱼技术,钓到后放回鱼塘,则仅收取100元/天的“练竿”费,吸引了不少钓鱼爱好者。


王超的团队有15名员工,多为附近村民,合作社在农忙时节还会提供临时岗位,带动了周边就业。王超坦言,目前合作社仅能维持收支平衡:“算上我自己的人工,其实是亏本的,但我享受在田地间的感觉,几乎天天都待在这里。”尽管资金有限,王超仍梦想着未来能实现智能化管理,比如安装探头监控大棚环境、无人机喷洒农药等。


捡垃圾、修水电、登记农事……这位80后跨界新农人用朴实无华的耕耘,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正如他所说:“我觉得农业是慢行业,我想用三年熟悉,三年稳扎稳打,再看未来。”这份对乡土的深情与脚踏实地的韧劲,或许正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力量。


供稿:浦小江

记者:李芯怡

初审:岳顺顺

复审:宋诗清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