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也有亚马逊雨林了。在青浦淀湖村湿地,一片秘境悄然绽放——这里河道纵横、植被繁茂,掩藏着只能靠小舟探索的幽深水道,已成为沪上水上运动爱好者口口相传的“魔都小亚马逊”。
这样的城市生态宝藏正在不断被发现。4月29日,记者从上海市规划资源局获悉,上海正在开展全市湿地空间规划研究,首批将推出约20个湿地空间营造试点。
识别湿地空间6335平方公里
上海不仅有高楼大厦、江河湖海,也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所谓湿地空间,是指水田、森林沼泽、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和内陆滩涂。
“经过一年地毯式调研普查,上海已识别出湿地空间面积约6335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湿地占比约65%,郊野湿地占比约32%,城镇湿地占比约3%。”市规划资源局用途实施处负责人介绍。从空间形态特征看,其中六成以上为河口近海湿地(南汇东滩、崇明东滩、九段沙等),其余主要为湖泊湿地(淀山湖等)、河流湿地、小微湿地等。
换句话说,上海湿地保护发展具有先天优势、良好基础和充分潜力空间。记者了解到,上海正在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进一步研究关注城市中、郊野里、宅前屋后的小微湿地空间网络和节点营造,从而打造既引领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修复,又符合超大城市市民休闲游憩需求的湿地空间体系。
2030年基本形成湿地空间格局
湿地空间很难依靠人工塑造,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提升城市湿地功能?
上海提出“分类营造”的思路。在城镇湿地,鼓励种植适宜生长的本土植物,营造具有生物多样性、雨洪调蓄等功能的小微湿地生境。在郊野湿地,进行河湖上游水环境治理。在河流湿地,在非通航河道保留河道自然曲率,依托河湾、河漫滩等空间开展湿地化改造。在田头湿地,因地制宜利用零星用地,营造生态沟渠、缓冲塘等湿地系统,发挥农业面源污染滞留与净化功能。在林涧湿地,实现土方综合利用、湿地调蓄、生物多样性维护、林下空间综合利用等多重目标。同时,推进滨海湿地“生态堤”岸带建设。
同时,湿地空间将按照四级强度分级保护利用。一级、二级湿地空间主要对应一类、二类生态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湿地,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占比约29%,包括国家级、市级重要湿地。实施最严格保护,原则上禁止影响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三级湿地空间主要包括骨干河道、水田、涵养林等生态区域内的湿地空间,四级湿地空间主要包括中小河道、附属湿地、小微湿地等,三级与四级合计约2450平方公里,占比约38%,注重科学规划利用,承载多元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预计6月底前,上海将发布《上海市湿地空间规划指南》,计划首批推进约20个湿地空间营造试点。
规划至2027年,推动各类型湿地空间示范试点。至2030年,按照一张蓝图全面基本形成湿地空间格局,推出一批蓝绿交织、水体清澈、生物多样、“湿意”盎然的示范项目。至2035年,全面建成可持续生态之城。
首发13处湿地可供游憩
目前,上海多部门联合推出首发湿地空间推介点位,主要有3大类13处,包括郊野湿地8处、城镇湿地4处、滨海湿地1处。
郊野湿地如新元村的溇沼湿地,位于金山枫泾新元风貌单元,大蒸港和白牛塘交叉处。这里遵循古法圩田的千年活标本,展现的是古人“横塘纵浦、外高内低、中心溇沼、环田设沟”的联圩治水智慧。
翁家浜湿地(樱珠湾),位于佘山刘家山风貌单元,天马山东南侧。翁家浜湿地位于历史上的“九峰三泖”区域,是上海少有的山水湿地自然胜景,天马山、横山是“九峰”的组成部分,“三泖”古水系与油墩港、官塘、夏浦港等河流从单元中穿过。
山深村小微湿地,位于青浦金泽西岑风貌试点单元北侧,淀山湖东南侧。山深村小微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良好,丰富的植物群落及水体环境为在地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麋鹿苑湿地位于崇明区新村乡新卫村辖区内,这里是上海唯一的麋鹿种群自然栖息地,是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的实施地点,清澈的河流和茂密的水杉林构成了一片极富艺术感的“水上森林”。
青浦区淀湖村湿地,北临淀山湖,南距岑卜村不足1公里,西距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不到3公里。湿地范围内以尺度较小的自然河流和密林为主,河流岸线被自然植被覆盖,植有高大乔木,树冠向水域延伸,形成遮天蔽日的绿荫。大多数区域只能划船到达,划船穿梭于丛林之间,仿佛一条天然的水上长廊,是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爱好者的网红打卡地。
无忧岛湿地,位于青浦区练塘镇叶厍村,北临太浦河,西临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这里有充满特色的湖荡湿地,水中有大大小小的岛屿,大岛如珠,小岛成链。湿地周边的大小坑塘中,广泛种植莲藕、茭白等“水八仙”作物。
葡园曲水湿地,位于嘉定区马陆镇西侧乡野地区。这里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曲水泾浜,环绕田舍。水系与村落、林带、水田、葡萄园交融,水系岸线大多有机自然,水草茂密、两栖共生。
水库村湿地,位于金山区漕泾镇,村庄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全村40%,遍布40余条河流和70多座小岛,是一个坐落在6000年古海岸线遗址的水上村庄。水库村有荷塘、芦苇荡等各具特色的湿地空间,是河网+水田+林湿的复合体,也是集休闲、野趣、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的村庄型湿地空间。
城镇湿地如世博江滩湿地,包括后滩湿地公园以及向南北延伸的自然江滩湿地。后滩公园有滴瀑水墙、梯地禾田、湿地水系等,充分利用了黄浦江的水资源,同时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南北两侧的自然江滩则更大程度保留着黄浦江畔自然演替的湿地生境。
生境花园小微湿地,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已建成27处,将生境斑块“织密”成生境网络。
红窑湿地,位于浦东新区惠南镇与老港镇交界处,生态环境良好,景色类型丰富多样。河道纵横交错,开阔处形成荷塘或者湖泊。河道两岸亲水性极佳。密林中的河道基本尚未开发,水质清澈。
黄楼湿地位于浦东新区外环绿道上,水系纵横交错、树木高密苍翠、交通设施完善。湿地内以河流湖泊及农用地为主,由结字盘港、杨家港、瞿家港、妙境港等东西向河道作为主要河道,南北向河道蜿蜒散开。
滨海湿地,位于崇明东滩保护区,由长江径流夹带的巨量泥沙在江海的相互作用下沉积而成,并逐渐发育成为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目前仍以每年80至110米的淤长速度向东海推进,是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之地。
原标题:《上海将推出首批约20个湿地空间试点,13处郊野、城镇和滨海湿地可打卡》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张海峰 摄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戚颖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