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内行信外行,在部队待了20来年,难道连部队机关的人都不认识一个吗?有时候我真觉得我们当兵的战友,这格局和思路不知怎么回事,感觉越当兵,人的思路反而越窄,格局也越来越小了,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部队本应是个大熔炉,提升大家素质的地方,怎么感觉有些人没当兵前素质还强点,当了20年兵,素质反倒不强了呢?当然,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我给大家简单举几个例子。
有个单位招社会化工作者,这可是有财政经费保障的,大家都很重视。其中有几个人进了面试,有个当了两年兵退伍回来的战士,那表达能力真的太差了,看着都让人着急,可见部队没能把他锻炼出来。所以说,我们很多义务兵当了两年,在部队确实没得到很好的锻炼,以后当班长的,真得好好培养义务兵的表达能力。
还有个战友,当兵都22年了,少校军衔,正营干龄都16年了,居然在网上问逐月时计发比例是按60%算退役金,还是按64%算退役金。在网上问干嘛呢,网上那些讲退役军人相关内容的人,难道就是专家吗?不是啊!你具体退役金的计发基数是多少,每个月发多少,应该去问财务科、财务股或者财务处的人呀。你在部队待了22年,连个机关的人都不认识吗?
以前我在西藏部队,正营职要复员,算复员费的时候,我自己拿着文件看,或者直接问财务科、财务处的人,这样一算不就清楚了吗?在网上问,你到底信网上的,还是信业务部门的?算钱这种事,业务部门才清楚呀。当了22年的少校,正营干龄16年了,机关里连一个战友都不认识吗?
再有个排长,军校毕业,当排长都三年多了,也就是当军官三年多,军龄有七年了,他特别想复员,不想干了。他妈妈做他工作让他留下来,问原因,他说在基层专业用不上,专业不对口。天呐,军校学的专业在基层不对口,这不是很正常吗?在部队专业不对口,到地方行政单位考公务员,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也特别多呀。都当了三年排长了,还在纠结专业不对口的问题。
还有很多例子,我都不想再举了。有个战士当了两年兵,因为伤病没有痊愈,就在部队接着治病,结果滞留了几年。移交地方的时候,按义务兵两年的情况移交,但实际上退伍时间已经过去几年了。办退役军人优待证时,退役军人事务局觉得他服役年限有问题,他就纠结滞留部队这段时间不算军龄吗?问网友有什么用呢?当时退伍的时候,军务部门没跟他说清楚吗?退伍证上都是按两年义务兵退伍的,都退伍了,怎么还能算军龄呢?
真的有太多类似例子了。我们可以理解义务兵,毕竟他们在部队待的时间短。但要是在部队待了五年、八年,甚至十多年、二十多年的战友,连涉及个人待遇、福利、转业、安置等一些基本的事情都不清楚,这可怎么办呢?业务部门对这些事清楚,基层可能不太了解,连长、指导员、营长、教导员,甚至团长、政委要是不清楚,那就得去问机关的业务部门呀。问党组织关系,要找组织部门;干部方面的事,问干部部门;军务方面的,问军务部门;财务方面的,问后勤的财务部门。
我就在想,你当兵二十多年,当干部也一二十年了,机关里一个人都不认识吗?不认识也没关系,去问呀!都准备退役离开部队了,还有什么不好意思问的呢?结果在网上问,谁能给你说清楚呀?说了,你信还是不信呢?比如说逐月和转业,你都想逐月了,不想安置了,何必还问那么多安置好还是逐月好呢?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别人说转业好,你就跟着转业吗?
就像我以前在西藏的一个老科长,西藏副团职,以前是人武部副部长,人家就选择了转业安置,没选自主择业。大家都知道,以前副团职自主择业到现在,一个月能有两三万,但人家还是转业到地方,现在正处级都十多年了,马上就快退休了,这么多年不也过来了。在部队里,要相信部队、相信组织,而不是相信网上这个战友说几句、那个战友讲几句,这有什么用呢?可不能不信内行信外行啊。
大家对此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系作者综合公开信息分析,只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或者决策建议,具体政策和信息以官方发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