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迎来授勋授衔,对于很多将领来说,是在乎的!军衔高低会影响到情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衔时。
我们看到一些让军衔的典故,但全军授予一千多位将帅,更多人还是有功名利禄心的。这也是正常的心理状态,别看革命几十年,可在骨子里的名利、地位随着和平时期而凸显。
担任防空学校校长的王智涛,对自己的军级和军衔也有所保留。
在回忆录曾经写道:1952年评级时自己是华东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华东防空司令部是兵团级单位,自己是副司令也就是副兵团职,怎么只授予正军级。
他联想到几个月前,在三反中自己被诬陷,接受审查,给留一个小尾巴,并且将自己调离华东防空司令部,到防空兵学校担任校长。
军队评级是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评级之前的1952年?
从大多数将领解放战争时担任的职务看出,担任过副兵团职授予副兵团级,如李天佑、韩先楚、王近山、王必成、陶勇等,担任过正兵团职授予正兵团级,如王震、杨勇、许世友、杨得志、杨成武等等。
担任过军长的评为正军级,如周希汉、李成芳、张达志、秦基伟等等。
在评级时大多数依据解放前的职务为主,而非解放后的职务为主。
解放前,王智涛就是正军职,他为何被授予少将,也很容易解释。他自己也清楚,看职务、级别、资历、还要兼顾山头特殊情况和特别贡献。
王智涛是军事教育出身,在前线时间有限。土地革命时期一直在后方;抗战时期,在前线担任旅参谋长3年,其余5年干教育;解放战争时担任冀东军区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副参谋长,1949年调任航校工作。
在战争年代基本上军事教育为主,担任参谋长虽然干军事,但并不是一线主官。像郭化若、韦国清等都是解放战争时的正兵团职干部,可被评为副兵团级,原因就是有很长一段时间干后方。
他被评为正军级,客观来说正军级可授予中将,也可以授予少将,看政策是否宽松。在酝酿中将人选时,总干部部上报的名单中也不是后来我们看到的这些将领,而是更多,上级认为人数太多,因此要压缩。将原来的人员压缩到如今我们看到的。
当人员压缩,就要考虑方方面面,其中山头要照顾。评定工作,不可能人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