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古城好春光,顶流说金石。4月24日,“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到访滨州无棣,携手全国金石学专家,致敬无棣人吴式芬。
瞧,名家真多——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带队,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等全国名家数十人组团来访。
瞧,宝贝真多——有苏轼用过的雪堂宝砚、吴式芬的殿试卷、吴重熹给慈禧太后上过的请安折……
当天,“众芳芬苾·金石永年”吴式芬金石文化周开幕。全国名家如何看待吴式芬,看待无棣金石学收藏,咱们来看看。
“天下第一名社”为何来访?
吴式芬定义了古玺和封泥的概念,“重振金石学”需要向其致敬
西泠印社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
它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于1904年。1913年,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2009年,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那西泠印社的名家为何来无棣?
因为无棣有个吴式芬!
吴式芬是金石文化集大成者,是封泥的最早发现者和研究者,与陈介祺并称“山左双璧”,他们所藏合辑而成《封泥考略》则开封泥印谱之先,成为封泥集谱的开山之著,意义重大。这些著作,奠定了吴式芬有清一代顶流金石学家的地位。
名家怎么看吴式芬?
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表示,自己是履去岁4月之约。时隔一年,率西泠印社代表团十余位“金石学”学者到无棣访学,旨在倡起、弘扬清代金石学大家吴式芬(子苾)的学术精神。他带来了讲座:《“金石学”史溯与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在当代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大印学】研究之一——兼及山左吴式芬、陈介祺、刘喜海、李佐贤“金石四大家”》。他强调:吴式芬的突出学术贡献,是定义了古玺印和封泥的概念,一定要将这样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推上去。
仔细听:这代表团人很多,有十多位,来此是为“访学”!
那怎么看待吴式芬的学术地位?
陈振濂表示,西泠印社有一个重要的文化使命、时代使命:“重振金石学”。金石学是中国独特的学问,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但在近代,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后,金石学不在国家学科目录之内,逐渐成为一种个人爱好,其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今天,“重振金石学”是向古代名家致敬、学习。吴式芬与亲家陈介琪收藏宏富,他又有突出的学术原创性。西泠印社将为滨州、无棣提供更多学术支持,让吴式芬金石学在全国得到更好普及,在文化“两创”中做出应有贡献。
吴式芬家族金石书画史料展有啥宝贝?
有苏轼雪堂宝砚、吴式芬殿试卷、吴重熹给慈禧的请安折等
这个吴式芬家族金石书画史料展,从来源上说,分为三类:一个是民间收藏,特别是吴式芬研究会提供的藏品;一种是官方收藏,无棣县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所存;一类是西泠印社等专家的新创作。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苏东坡用过的雪堂宝砚、吴式芬的殿试卷、吴重熹给慈禧太后上过的请安折。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黄州知府吴之勷偶获雪堂宝砚,爱不释手,以眉山苏轼《石鼓歌》韵作七言古诗《雪堂宝砚歌》,与七百余年前的苏轼隔空“唱和”。清道光二年(1822)5月,吴之勷在嫡孙吴式芬的陪伴下归故里无棣,第一件事就是在吴家大院南院增建宝砚堂,以藏存雪堂宝砚。清末,吴氏家族逐步没落,雪堂宝砚不知所踪……2023年10月1日,滨化集团董事长、滨州市吴式芬金石文化研究会会长于江将四处寻访购得的雪堂宝砚无偿捐献给无棣,至今在吴式芬故居展示。
吴式芬的殿试卷,保存地很完整、很清晰。自清康熙甲辰(1664)年至同治乙丑(1865)二百年间,这个家族先后出了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等9名进士,有“进士世家”的美誉。而吴式芬是道光壬午科顺天乡试第117名举人,道光乙未科会试二甲第37名进士。
这份殿试卷如何而来?
吴式芬直系后裔吴朴承介绍,三十年前,他的姑父偶然间在荣宝斋发现了它,然后以十元钱的价格购下,保存至今。
在《甄嬛传》等清宫戏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请安折子”的台词。那,这请安折子到底长啥样?请看吴重熹给慈禧太后上过的请安折。
在黄笺纸上写有: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圣安。外面是红纸,装在明黄云龙织锦图案封内。封上,写有“会办电政大臣候补侍郎吴重熹跪封”字样。书写工整,文封俱全,较为少见。
吴重熹此人,在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举人,被授工部郎中,后任陈州知府。在那,吴重熹对袁世凯有知遇之恩,被袁世凯尊为恩师。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光绪逃往西安,吴重熹赴西安进献地方特产,又随行护驾返京,深得慈禧青睐。他写这个请安折时,担任驻上海会办电政大臣,主办电报局,主持将电报局收回国有的工作。另外,吴重熹当时还参与了赎回京汉铁路管理权、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等两件历史大事。
还有更多珍品,比如清代无棣吴氏家族金石史料《捃古录》首刻首印本二十卷、《捃古录金文》线装九卷、吴重憙拓海丰吴氏藏彝器全型拓四条屏幕、吴重憙致傅栻信札、吴式芬藏秦汉瓦当集存等等。
众说纷纭话金石众口称道赞吴家
擦亮吴式芬文化名片,需要顶流大咖聚力襄助。
此次活动,既然来了如此多名家,那么有必要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听一听他们对滨州无棣、吴式芬金石学的认知和思考。
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山东印社社长范正红表示:吴式芬在金石学大家,成绩斐然,此次文化周的举办,为全国金石文化爱好者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优质平台,为金石学争取应有学科地位提供了一个契机。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理论部主任、研究员冯宝麟表示:无棣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很有传统文化底蕴。吴式芬是金石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家,地位举足轻重。吴式芬是封泥的最早发现和研究者,开时代的先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和很多启发。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杂志学术委员、沧浪书社社员刘恒:吴式芬的收藏、研究,对当代书法篆刻具有深远影响。举办吴式芬文化周,研究他的著作,在展示当今书法篆刻家的新探索新实践,意义深远。
山东财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张书学表示:要吸收更多学者系统研究吴式芬。不仅研究其金石学,还要研究他的整个生平、行政,要将其放到当时全国、山东金石学界进行研究,明确吴式芬在金石学的地位。
西泠印社理事桑建华:举办吴式芬金石文化周活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汉字的致敬,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将起到积极作用。连续两年,这一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从宋代开始的金石考据、后续的篆刻发展到今天的正本清源、文字流向。从篆刻创作角度来说,有助于发现更多能够借鉴、使用的文字书写形式。
其实,今天,滨州、无棣对吴式芬金石学研究和再利用已经在路上,如滨州吴式芬金石文化研究会正发挥积极作用。无棣县政协于2021年对《封泥考略》进行了笺注整理,印刷了无障碍阅读简体版《封泥考略》。
吴式芬,作为一名位极人臣的学术大家。做学问,是金石学的一代宗师;从政,他做到文臣最高官阶光禄大夫。于敏中、张廷玉、王士祯、刘墉、郑板桥、王懿荣等一众名人为其吴家题字。擦亮吴式芬这张文化名片,对于弘扬金石文化、践行“文化两创”将有更多好文章等待我们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