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的机器声让这片土地又获生机

蓝天白云下,几台机器正在平整土地和抛洒有机肥,机器的轰鸣声让这片“沉睡”的土地焕发出了生机,村民们围着田地你一言我一语地感慨着,脸上全是笑意。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几年前竟是一片撂荒地。近年来,大井镇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盐碱地治理改良已初见成效,昔日贫瘠脆弱的地区,已经转化为高效、绿色的“聚宝盆”,一幅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引来“金凤凰”“碱土”变“沃土”

“一眼望去白茫茫,寸草不生愁断肠,种啥不长都白忙,大片土地全撂荒,多少代人都拿这片盐碱地没办法”提起这片土地的从前,红星村村民王可心陷入了回忆。盐碱地,是贫瘠的代名词,早已被打上“十年九不收”的标签。盐碱地同时也是“沉睡”的“新粮仓”,分布广、面积大是它鲜明的特点,位于国营隆平农场的5000亩盐碱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为“唤醒”这片“沉睡”多年的土地,2022年大井镇招商引资请进专业公司依托生物发酵萃取、复合益生菌群的互利共生技术,坚持不懈治理改良盐碱地。如今,盐碱土壤已经完成第一个改良周期,土质得到明显改善,已经具备种植条件,昔日“白茫茫”盐碱地,稳步变身今日“聚宝盆”。

树立典型户 播撒新希望

“以前这片盐碱地连草都不长,白花花的,治理改良以后,选种耐盐碱、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料理得好了,产量和正常土地不相上下。”种植户王占成对于在盐碱地上种植玉米非常有信心。“这么多年了,老百姓对这片盐碱地的印象就是寸草不生,种啥瞎啥,土地改良以后,因为价格便宜,吸引了不少种植大户,有这么多典型带动,老百姓都来种庄稼,这片‘不毛地’不久就能成‘米粮仓’了。”看到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国营隆平农场办公室主任张勇打心眼儿里高兴。

打好“组合拳”致富花正开

盐碱地的治理与改良,“改”与“种”都是重头戏。土壤改良以后,种植什么作物最合适尤其值得深思。大井镇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引进GAP标准化中草药产业项目,进行透骨草等有机中草药种植,并配套建设中药材生物技术及检测中心、育苗组培中心、中草药饮片厂,不断延伸拓展中草药产业链,把盐碱地改造和价值开发最大化。昔日盐碱地开出了“致富花”,村民务工也有了好去处。“有机中草药种植、管护都需要人手,农闲时我就来这打工,离家近,一天还能挣一百多块钱。”红星村村民李凤英说。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身之本。下一步,大井镇将持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向盐碱地要效益,以高效节水为基础,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同步推进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并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的品种开发推广,助力盐碱地破“碱”重生,实现耕地面积和产出能力双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王春达、刘婕)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